表面活性剂复配调驱体系的优选与评价-学兔兔 www.xuetutu.com.pdfVIP

表面活性剂复配调驱体系的优选与评价-学兔兔 www.xuetutu.com.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表面活性剂复配调驱体系的优选与评价-学兔兔 www.xuetutu.com

学兔兔 第32卷第4期 精 细 石 油 化 工 2015年 7月 SPECIALITY PETROCHEMICALS 27 微球/表面活性剂复配调驱体系的优选与评价 蒲万芬 ,王崇阳 ,赵田红 ,刘学利。,朱强娟 (1.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3.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3) 摘要:为改善西达里亚油藏水驱后开发效果,进行了新型调驱研究。将不同质量浓度微球ZIO与表面活性剂 SA及A37进行复配优选,对优选出的复配调驱体系进行封堵和分流特性评价,并进行了不同体系间的提高 采收率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复配情况为0.3 Zl0+0.25 SA,此复配调驱体系具备良好的深 部封堵性能,阻力系数呈波动式上升,最高可达到8,并且能不断地调和高、低渗透层,发挥选择性封堵及液流 转向的作用,适用于非均质性油藏。此外,复配调驱体系能同时发挥微球“调”和表面活性剂“洗”的作用,增油 降水效果明显,阶段采收率达18.27 ,其驱油效率高于单独微球及表面活性剂驱。 关键词:微球/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封堵与分流 提高采收率 高温高盐油藏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西达里亚油田A油组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原 质性强等原因,不利于诸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 油性质较好,具有高温(85℃),高盐(矿化度 传统化学体系在西达里亚 A油组的顺利开 200 000 mg/L)、高钙镁(10 000 mg/L)的特 展 。为此,笔者采用微球/表面活性剂复配调 点,同时非均质性严重。自投产以来,注水效果不 驱体系,利用尺寸大小匹配的微球代替传统化学 佳,日产油水平不断下降,综合含水持续上升,动 体系进行微球/表面活性剂的复合调驱 。先采 液面仅小幅回升,注水水窜与能量补充之间存在 收稿日期:2014—12—27;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06一10。 矛盾,急需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来改善目前的开 作者简介:蒲万芬(1962一),女,教授,从事提高原油采收率 发境况。由于油藏温度、矿化度高以及储层非均 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E-mail:pwf58@163.corn。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MPERATURE RESISTANCE AND SALT ToLERANCE AMPHoTERIC PoLYMER AS FILTRATE REDUCER Ma Lihua,Deng Xiaogang,Tan Yun,Luo Fei,Li Yiping,Zhang Fei,Xie Zijuan,Hai 13o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Sichuan,China) Abstract:Amphoteric flitration loss reducer was synthesized by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AA), acrylamide(AM)。1一Acrylanmido-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AMPS)and diallyldimethylammoni— um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