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30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keratosis, SK)又称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等,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肿瘤,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病例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本文对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30例病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学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涡阳县人民医院就诊,有明确临床诊断,病理证实为脂溢性角化病的30例病例,根据WHO皮肤上皮细胞肿瘤组织学分类,分析其病理类型、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等。
2结果
2.1临床情况 男19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72:1。发病年龄23~78岁,≤30岁1例;31岁~40岁3例;41~50岁5例;51~60岁9例;61~70岁10例。>70岁2例。发病部位:头面颈部14例,躯干者11例,四肢3例,臀股部1例,外阴部1例。临床表现:皮损单发者17例,多发性者13例,皮疹色泽表现为淡褐色至黑色,形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的斑块、扁平丘疹或疣状增生,5例瘙痒症状,2例有轻度疼痛症状,1例有破溃结痂。
2.2病理类型 基本病理特征为过度角化、棘层肥厚及乳头瘤样增生,或伴有角囊肿、角栓、基底样细胞增生、色素增多等特征。病理分类:棘细胞型12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棘层肥厚;角化过度型8例,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色素型4例,主要表现为大量黑色素沉积;激惹型2例,主要表现为真皮浅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网状型2例,主要表现为双行排列的基底样细胞交织成网索伴明显色素沉积,扁平型1例,主要表现为轻度的角化过度和棘层增生;克隆型1例,主要表现为增厚的表皮内上皮细胞漩涡状聚集或成巢。
2.3临床与病理诊断 临床与病理学均诊断脂溢性角化病者20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6.6%。临床与病理学诊断不符合10例,其中临床诊断误诊为色素痣3例,寻常疣或扁平疣2例,角化棘皮瘤2例,日光角化病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Bowen病1例。
3讨论
脂溢性角化病(SK),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表皮肿瘤,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易患因素可能与年龄、日光照射、HPV感染有关。Yeatman等研究发现,在15-25岁这个年龄组的SK发病率为12%,但是到了50岁后,则高达80%~100%,提示年龄因素与SK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躯干部皮损数量多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但是,将皮肤表面组织因素考虑进去,暴露部位皮损数量多于非暴露部位,提示暴露区域更容易发病。本组51~60岁发病率30%;60~70岁发病率33.3%,而头面颈部发病率高达46.6%。可见,高龄和日光照射是脂溢性角化病的易患因素之一。在SK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生殖器部位的SK皮损中HPV检出率较高,而非生殖器部位SK皮损中HPV检出率较低或未检出,因此多数学者认为,HPV感染可能是生殖器部位的脂溢性角化病的一个易患因素,但是同非生殖器部位的脂溢性角化病关系不大。
SK临床诊断误诊率较高,特别是不典型者很容易与黑素瘤、色素型基底细胞瘤、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及皮内痣等相混淆。本组临床诊断误诊率为33.3%。因为多数SK皮损都有色素异常,有研究发现SK皮损中有色素的占67.6%,表现为黑色占38.9%,并且暴露部位有色素的皮损比暴露部位所占比例大。在组织学上可见黑素细胞增多,基底样细胞及瘤体内数量不等的黑素颗粒。色素的增加是由于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内皮素转换酶(ECE-a)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从而导致内皮素-1(ET-1)增加,ET-1是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具有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产生黑色素能力的因子,使脂溢性角化皮损颜色加深。因为各型脂溢性角化病在色素增加不明显时,特别是棘细胞型和扁平型的临床表现与扁平疣和日光角化病相似,在皮疹粗糙或疣状增生时又与寻常疣易混淆。而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在炎性反应明显时,常伴结痂溃烂易误诊为基底细胞癌等。角化过度型脂溢性角化病伴有角囊肿和角栓明显时易误诊角化棘皮瘤。因此在诊断时,应结合病理组织学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特别是注意与色素痣和寻常疣或扁平疣的鉴别,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成都市金牛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pdf VIP
- 儿科“一科一品”之做有温度的护理人.pptx VIP
- 2025年广州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中文释义 PASS图解速记高中词汇正序版.xlsx VIP
- 辅警招聘考试公安基础知识(情景分析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VIP
- 工程质量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pdf VIP
- 生物医学工程先进制造:第一章 绪论-2015.ppt VIP
- 培养员工归属感培养员工归属感.ppt VIP
- 古方上篇后八方.张志峰老师讲解和答疑2016.3.5.doc VIP
- JingChaDaXue《灭火救援指挥》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