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教师大讲堂讲稿).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明节”(教师大讲堂讲稿)

慎终追远话“清明”岁岁清明,缕缕相思念亲恩。一年一度,清明又至。这一植根于传统深处的缅怀先人、追述祖恩的节日,相信会在很多人心中激起追忆逝者的波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清明节,感清明岁月,享清明时节,体清明情思。一、清明节的由来(p)1、介子推的传说说到清明节的由来,首先从介子推的传说说起。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了解,我再简单说一下(p)。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带着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p):“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因为介子推是被烧死的,所以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禁火,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p)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独有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p)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春分后的第十五天(就是清明),如果斗牛星和太乙星相对(斗、乙都是古星座名),那么就会吹来清爽明净的风。西汉《历书》(p):“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讲了节气清明的得名。由于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战国,完成于秦汉,所以称这一时期为清明的起源阶段。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岁时百问》(p)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3、三节合一(p)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个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跟刚刚提到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p)“改火”习俗的遗迹。所谓“改火”,即结束旧火,启用新火,这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先民们取火不易,只能长期保存火种。而那时人们又认为长燃不息的火烧得太久了就有毒有害,甚至会引发大雨、冰雹等天灾,因此,每年要举行一次“改火”的仪式,彻底熄灭旧火,用钻木击石一类的办法重新取火,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会有一两天没有火用,只吃冷饭,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过完寒食节到了清明节,启用新火,正常生活重新开始。从诗人们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p)“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p):“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就开始具有了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再后来,清明节又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p)——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p)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p)是踏青、祓禊。(p)祓(fú)禊(xì)指的是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后来发展成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在唐朝时,(p)每逢上巳节,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这就是所谓的(p)“曲水流觞”,不少文人都写有诗文描述过这种盛景。这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p)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濯秽”的意思便是洗去污秽,祛病消灾的意思,这几句诗就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fú)禊(xì)、踏青的生动写照。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