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历史时期南阳白河水运兴衰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时期南阳白河水运兴衰初探

历史时期南阳白河水运兴衰初探   [摘 要]南阳白河自战国至近代都均为连通豫楚的水路要道,尤其是在清代,白河水运兴盛一时,而如今的白河却失去了通航的条件。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时期南阳白河水运的兴衰历史,分析认为白河水运由兴盛到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京汉铁路的贯通和白河鸭河口水库的修建,除社会因素之外一些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南阳白河;水运;兴衰;原因 南阳白河源出河南嵩山双鸡岭,经南召、方城、宛城区、卧龙区、新野至湖北襄樊的陶岗北与唐河汇流,注入汉水。白河较大的支流有湍河、唐河等。唐、白二河在湖北襄阳汇流后合称唐白河。历史上的南阳市区是白河上舟车辏辐,人庶浩繁的水上码头,帆楫颇盛,可直下湖北,顺汉水入长江,直达武汉、南京,水运条件甚为便利 目前学界关于南阳白河水运兴衰的直接论述还较少,散见于各类著述中(1)。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就历史时期南阳白河水运史及其近代衰落的相关因素做简要分析 南阳白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解释如下:“白河。唐白河正源。在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古名(氵育)水,因河水碧绿,滩多白沙,故名。”[1]关于白河的古名“(氵育)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有记:“(氵育)水。一作育水。即今河南白河。”[2]。白河由古名(氵育)水向今名白河的转变是在东晋时期。东晋简文帝,名昱。《历代避讳字汇典》中有此词条:“昱。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氏名昱。避嫌名(氵育):《水经注避晋简文讳,更名云阳焉。”[3]随着“(氵育)阳县”更名为“云阳县”,和(氵育)阳县唇齿相依的“(氵育)水”也变更了名称。“白河,古称(氵育)水。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氵育)水俗曰白河,东晋讳育,后世因称近城(氵育)水为白水。”[4] 一、历史上的白河水道开发利用情况 战国时期白河所在的南阳地区为楚国北部藩篱,是秦楚襟带。楚国与中原华夏诸国交通往来及军事征伐需经过汉水和其支流白河。战国楚怀王六年(前323年)的“鄂君启金节”铭文,完整记载了楚国自鄂至南阳盆地棘阳的水陆交通路线:“自鄂往,……逾汉、庚黄,逾夏,入(氵育)”,“是指航程由今湖北鄂城出发,溯汉水而上渡至北岸,折入白河、漂河达于黄(今南阳市南);自黄溯漂河北上,至今南阳市东北又折入白河,又北穿越夏路,仍循白河北上折入鸦河,再北行走三(氵育)陆路,故航道以(氵育)为终点”[5]。关于“鄂君启金节”铭文记载及其释义,谭其骧和黄盛璋先后均有探讨,考据较为可信。由此可知南阳白河至迟至战国时期便作为楚国北上的水上交通路线 汉武帝元光年间,“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6]若此设想成真,则可避免“漕从山东西……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7]之弊。汉武帝采纳此提议并“拜汤子(氵育)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8]。虽然最终结果是“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9]。汉武帝肯定这一计划,并付诸实施的客观行动,从侧面证实了“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这一筹划的可行性 白河在战国时期即作为楚国沿汉江北上的通道,至秦汉时期,“漕从南阳上沔”的这条通道,极有可能仍为南阳白河。按南阳境内能连通沔水(汉水古称)的河流有两条,一为此文所讲白河,另一为丹水(今丹江)。而丹水位于南阳西部,白河正从南阳盆地中部贯通。因此想要达到“山东从沔”的目的,白河水道比丹江水道更具区位优势。故“漕从南阳上沔入褒”最合理的即为通过古白河(时称“育水”,“育”通“(氵育)”)入沔水之通道 《史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10]东汉张衡《南都赋》称南阳:“(氵育)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11]。皆指明了南阳地区以(氵育)水为主体的水路在两汉时期沟通南阳地区与江汉流域所发挥的作用。两汉时期,南阳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水路交通的支撑,才会出现商业兴盛的局面,故司马迁称其地“业多贾” 南阳地区在唐代属山南东道的邓、唐二州之地,“南阳地区正在王畿之内,为二都南蔽。……西北通上都,北达东都,东北至汴州,南下襄阳而至荆州”[12],实为一重要交通枢纽。严耕望对中国古代南北交通有如下论述:“古代中国……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东线由河淮平原(氵育)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汴河既开,即以汴河河道为主线。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邓,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13]然此三线固有其特点。西道限于巴蜀一隅,秦岭险阻,栈阁沟通,交通维难。东道虽为坦途,然无自然河流南北贯通,历代运河又屡开屡壅,难以持久。“惟中道……北有白唐两河直达黄河平原之边缘,固为通衢。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