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 杜甫《偶题》首联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古人对写文章严肃负责的态度。所谓千古事是指写出来的文字要能够阐明亘古不变的大道而利益千古,若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情怀与智慧,便不能下笔著文以传世。 一、何为文。我国汉字,字字为师,全为教化,它是哲学、玄学,更是真理。将这些字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便成文。《释名》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这是以织锦喻写作,成辞义便是宗旨。辞,本意是言语、记录,《书》云:「辞尚体要」,意思是言辞要切实而简要;又《易》云:「修辞立其诚」,这是说好好修正自己的言辞,务令心中充满诚意。义,同时有善、正义与合宜的意思,因此写文章要切实而简要的将道义讲述出来,务必于撰文时不断自诚其意,因至诚感通,而得以文以载道。这是古圣先贤对于立德、立言的训示。读书人当好好修品德,以成就德行,继而用身行言教利益天下,当效法孔子、佛陀,毕生述而不作,以教学为本分。故言道而必尊师承,切不可妄言,是为文不妄作。千万年来,历代圣贤君子所尊重传承的,不仅是文,更是道,这便是文以载道。 二、著书撰文之东西方比较 文以载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必以言道为目的,即使是在文字方面,令行文更加美好,也务必言不出正道,修辞虽需要,但必须与义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读书人承担着教化社会大众的责任,故对于一些长远看来会破坏社会风气的文字,则应帮助大众规避。春秋时期孔子删诗书,明清两朝士大夫家族禁止子弟阅读小说、元杂剧等,便本于此。 文以载道的思想,代有传承。李白远效孔子,着《古风》,云「我志在删述」,深望文以载道之正声,能够从此「开流荡无垠」;李白的知己杜甫亦于少年立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元稹、白居易复以文不妄作自警。宋承唐之续,视文章为「天地真粹之气也」,必期文章可将伦理、常道示大众。及至满清入主中原,文字学复兴于清初,将历代传世之作整理、汇集成《四库》。自始至终,思无邪是宗旨,载道是要务。若无道,写文多致祸,不如不写也。 西方的文学与时代 西方社会重视力量(power and prowess),故文学多言征伐。古希腊文明,于文字未出现之前,将自己民族的历史(多为战争史)配合七弦琴吟唱出来,称为史诗(epic)。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最著名,由诗史荷马口传于世。罗马文学既叙述人间之战争,又说出众神对人类所作所为的态度,并且参与人类的争斗。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崇尚竞争由来已久。古希腊常以神力加诸人类之上,以明天命之不可违,又有我国古君子畏大人(诸神)、畏天命之风。及至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时代,产生了奥古斯都文学(Augustan Literature)。此时罗马帝国对外则吞并诸国,对内则大兴土木,并确立行政管理的基础架构,帝国宛如旭日东升。其文学以描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此为帝国对外扩张之反应。十八世纪英国安妮女王临朝,国家因贸易而扩张成大英帝国,其词章亦以「奥古斯都文学」自称,因其似罗马开国,因扩张而多争斗。惟此时神力已经退出,全仗人力,文坛班主安迪生(Joseph Addison)的名言是:大理石因雕琢而成器,正如灵魂因教育而进步(What sculpture is to a block of marble,education is to the soul)。西方因竞争、扩张而重教育,唯其所教者多为知识。前贤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因而名扬四海。战争与分裂,文学与现实,互为因果。 这与我国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乱世文学遥相呼应。公元三世纪初,华夏孝悌忠信之传统,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文化,以及来自西方商业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一些人因在道德方面无所适从而不安本分,不顾天命,争名逐利。它的开端就是建安文学的出现,曹操父子是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擅长文学,却不重德行。汉献帝建安(公元一九六—二二O年)时,曹操歌以咏志,着《龟虽寿》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明自己期待革故鼎新、创立新朝之大志。然而,曹操却在他著名的《求才令》中,预示了他所创立的新时代必将始乱终弃。公元二一O年,为了成就霸业,曹操颁布了《求才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这是说,如果选贤与能必须考虑孝敬、廉正的德行,那么齐桓公就不能成就霸业了。此时的曹操以齐桓公自期,如今看来,是见短期之利诱而不知祸害长久。 齐桓公为了成就霸业,唯才是用,感得不孝、不慈的臣子在他身边,最后不得善终,霸业也荡然无存,齐国屡遭侵略。昔孔子戒君子,「见得思义」。齐桓公只见九合诸侯之风光,却为国无宁日埋下祸根,最后桓公的后代在权臣田乞、田常父子胁迫下,将齐国让与田家。历史之重复竟然有惊人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