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粮食固碳生物量收获指数碳截获能力净第一生产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doc

粮食固碳生物量收获指数碳截获能力净第一生产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粮食固碳生物量收获指数碳截获能力净第一生产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粮食论文: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量及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控制温室气体、应对全球变化、减少灾害发生,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碳汇、碳循环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碳汇、碳循环研究中,人们对森林碳汇的研究较多,而对农田的研究较少。然而,农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粮食安全的保障,而且在碳汇、碳循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农田已经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为此,对农田碳汇、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分析农田碳截获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以为气候变化和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冀中南地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它由西部的太行山和东部的广阔平原组成。它作为河北省乃至中国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下垫面比较均一,农田特征明显。本文选取冀中南地区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的对农田系统碳汇、碳循环进行研究。文中以4期(1980、1990、2000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农田生物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英文摘要】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ed global greenhouse gases leads to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low down the global change and reduce disasters happening,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paid lots of attention on carbon sinks and cycle research. In this area, more people study on the forest carbon sink, and fewer on farmlan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armland not only protects the human food safety, but a... 【关键词】粮食 固碳 生物量 收获指数 碳截获能力 净第一生产力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英文关键词】grain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mass harvest index carbon capture capability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LUC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量及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 5-7 Abstract 7-8 1 引言 11-17 1.1 研究背景 11-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5 1.2.1 生物量研究 12-13 1.2.2 碳汇与碳循环研究 13-15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7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7-23 2.1 研究区概况 17-18 2.1.1 自然地理概况 17-18 2.1.2 社会经济状况 18 2.2 数据来源 18-20 2.2.1 土地利用/覆被资料 18-19 2.2.2 粮食产量及其他资料 19-20 2.3 研究方法 20-21 2.3.1 农田地上生物量 20 2.3.2 农田碳截获能力 20-21 2.4 技术路线 21-23 3 农田碳截获能力时空分布特征 23-32 3.1 农田生物量特征分析 23-26 3.2 农田碳截获能力时空分布特征 26-30 3.3 不同研究结果比较 30-31 3.4 小结 31-32 4 农田碳截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44 4.1 农田碳截获能力对LUCC 的响应 32-39 4.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方法 34 4.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 34-36 4.1.3 农田碳截获能力对LUCC 的响应 36-39 4.2 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39-42 4.2.1 施肥量影响分析 39-40 4.2.2 灌溉条件影响分析 40-41 4.2.3 其他农业生产条件影响分析 41-42 4.3 其他影响因素 42-43 4.3.1 气象条件 42 4.3.2 社会经济 42 4.3.3 政策 42-43 4.4 小结 43-44 5 结论 44-46 5.1 结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