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pdf

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

第33卷第1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3No.1 of Social 2009年1月 Journal and Sciences) 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 Jan.,2009 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 李军华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用“死”、“亡”、“卒”等词语揭示这一生 物规律,表现出一种主观认知和平等意识,同时,还运用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委婉语来表现汉文化所持有的标示等级 的地位观,指明归所的宗教观,戚否意义的价值观,赋予具象的隐喻观。凸显民俗的仪礼观和珍爱生命的怜惜观。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死亡委婉语;语言映射;人文观念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09)01—0158—04 自古至今,汉语死亡婉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而不断 论语中用“死”达38次之多,孔子自称:“朝闻道,夕死可 产生、发展、累积,据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统计有481条矣。”(‘论语·里仁))孔子是“圣人”,又最为知礼,显然不会 之多。事实上,还有很多词条尤其是现代产生的都没有收 自居小人之列。其中还多次直接说“颜渊死”,而颜渊是“圣 录。汉语死亡委婉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藏和昭示中华 门”的第一贤人。先秦如此,后代更是这样。韩愈石鼓歌 民族自古而来的制度建构、人生体验、客体认知、价值取向、 道:。少陵无人谪仙死。”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称:“公生 宗教诠解和民俗风情等内容,是一种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语 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文天祥正气歌直言:“人生 言珍宝。本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包括已成为历史词 自古谁无死?”这些例子说明,上至帝王圣贤,下达贤士大夫, 的死亡婉语为对象,探讨其所蕴涵、表现、折射出来的汉民族 都可以用“死”,更何况那些普通百姓呢!因此,。死”是通 所持有的社会人文观念。 称,并无贬义。但是,死亡毕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又是 一、“死”的直称及表达平等意识的通用婉语 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因而会使用一些委婉语来表达,这样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人类更不得不正视这 就可以满足社会习俗的避讳要求,也符合人们对死者尊重的 普遍心理。现代已经基本丧失了委婉义的“亡”和“丧”在古 个客观现实。英语中将“死亡”说成“thegreatleveler(伟大的 平等主义者)”,中国古代生民则用。死”来表现这种观念。 代则是一种通称婉语。“亡”,说文写作“厶”,段玉裁注: “死”是会意字,由象形字“人”与“歹”组合而成,表现出一个 “亡之本义为逃,引申之则谓失为亡,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 人跪拜、垂首于枯骨旁的情形,谓“形体与魂魄相离”也,据此 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故‘丧’篆从哭亡。”而“丧”是“从 自然联想到人之死亡。 哭从亡会意”,是说亲人去了另一个地方,不再与自己一起生 不过,汉语中直言“死”者,似乎有专门的说法,礼记· 活了。除此而外,古代泛指去世的还有“没(后作‘殁’)、徂 曲礼下》:“庶人日死。”又《檀弓:。小人日死。”孔颖达疏: (殂)、逝”等死亡婉语,也都没有等级差别,应用十分广泛。 “庶人日死者,死者,澌也。澌是消尽无余之目,庶人极贱,生 而婉称大夫之死的“卒”,是由“终”义直接引申而来的,后世 无令誉,死绝余芳,精气一去,身名俱尽,故日死。”…这种解 也衍化为一个泛指各种人死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