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 献 综 述
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陆 芸
分 院 人文与艺术分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10文学1 学 号 1020900121
2013年12月30日
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综述
摘 要:同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受关注的作家,余华和莫言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尽相同的“残酷叙述”特征。对这类特征的研究,2000年以来渐成评论界关注的重点。对余华“残酷叙述”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叙述的表象和特点、叙述的形成原因,以及叙述的内涵意蕴;对莫言作品“残酷叙述”的研究,则主要从具体作品的叙述研究,和叙述的意义两方面入手;而将二者的“残酷叙述”加以比较的研究,目前尚且少见,但也已呈现出由表及里的深入发展趋势。
关键词:余华;莫言;残酷叙述;比较;综述
一、引 言
“残酷叙述”是指一种以暴力、血腥、死亡为主要载体,表达作家对现实人生独特思考的叙述方式。这一概念本身尚未得到明确界定,但在当代中国文坛已然得到许多作家的实践。余华和莫言的部分中、长篇小说可称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这种另类的创作方式,评论界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对而言,对莫言作品的研究在这方面还有待深入。而将二者加以对照的分析探讨,无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余华小说“残酷叙述”相关研究
(一)叙述的表征
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像是在有意进行“残酷”的展览:《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古典爱情》等等,无不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腥和死亡,挑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驱使评论者们纷纷进行探讨、分析。
姚温丽《另类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有感》从三方面解读了余华作品的艺术手法:极度冷静的客观描写,荒诞而引人深思的“表演手法”,以及“身体叙事”的写法。认为余华“让笔下的人物走向死亡,实际上是走向生命,是向死而生。”分析较为客观、全面,但并未深入。
抓住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叶淑媛《论余华先锋小说的死亡意象——兼及先锋小说的意象化及影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死亡意象的确立在于反复描写暴力、血腥和死;其意蕴丰富,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入会礼”、“死亡本能的外化”,是一种象征存在虚无的终极指归。
也有论者将余华早期小说中的“暴力”进行细分。如千利江《论余华早期“暴力”小说的两种向度》在作品细读中得出结论:《现实一种》属于“单纯的暴力堆砌”,是出于“骨子里的喜欢”而没有真实可信的基础;《一九八六年》的情节则“与正常的、合理的世界形态完好地契合”,是对历史“作寓言化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细读的态度值得赞赏,但以“真实可信”为标准来判别余华作品中“虚伪的形式”,未免有偏颇之嫌。
结合“暴力”与“死亡”,胡军和张瑞英分别指出余华的叙述方式所带来的利与弊。胡军在《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中说,余华“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的力度也因此被稀释。同样,张瑞英在《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中肯定了“对暴力的关注”,能迫使人们“注视历史的暴力性,从而对那些暴力性的历史后果有所警醒”;而“对死亡状态的叙述还原使余华小说对死亡事件的历史观照超越了道德判断,从而可能以个体生命对某种历史事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和解读。”但是,“对历史暴力的抽象化和审美化”,也导致了“对历史道义和人生苦难的虚无化和抽象化。”
杜光霞在《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论余华前期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中认为,余华前期的小说“展示了一个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而在“表面的冷酷下面蕴藏着某种强烈到极点的主观情感: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竟会残酷到如此地步惊愕得目瞪口呆,绝望到无语;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敢正视残酷现实、迫不及待地想遗忘伤疤的人愤怒到了极点”。这种“直觉”的外化,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这也是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之一。这一研究表明,在惊诧过后,人们开始探寻余华独特叙述的成因。
(二)叙述的成因
总体上看,论者们将余华“残酷叙述”的形成原因归结为如下几点:童年经历、职业生涯、“文革”记忆、文坛潮流、外国文学影响,以及作家自身对现实的认识等。计红芳的《余华“冷漠叙述”原因浅探》即较为全面地指出上述因素。而其他评论者各有侧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每个人应该知道的NVelocity用法.doc
- 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被鼓励.docx
-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书目.doc
-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童年.doc
- 每个女孩子想过的生活.doc
- 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取个祝福着孩子能健康成长的名字.doc
- 每个设计师应该知道的.docx
- 每天分段的养肝作息表.docx
- 每天吃2根香蕉30天后你会发现自己有惊人的变化.doc
- 每天听个日文好故事.docx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154-2024老龄化社会 年龄包容性劳动力通用要求与指南.pdf
- 《GB/T 45154-2024老龄化社会 年龄包容性劳动力通用要求与指南》.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7019-2024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pdf
- GB/T 7019-2024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pdf
- GB/T 45150-2024老龄化社会 认知症包容性社群框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5320.4-2024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 数据和通信安全 第4部分:包含MMS的协议集及其附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150-2024老龄化社会 认知症包容性社群框架.pdf
- 《GB/T 25320.4-2024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 数据和通信安全 第4部分:包含MMS的协议集及其附件》.pdf
- 《GB/Z 44938.1-2024机械电气安全 第1部分:用于保护人员安全的传感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551.3-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第3部分: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