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东版历史第7册知识梳理精要
华东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一本书纯史实性知识点梳理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第2课 宋明理学
请简述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以及
在相应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
答:(一)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的分别是:
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二)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如下:
1、先秦儒学:
历史背景:自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加之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社会纷争、争功逐利的局面,儒家提出了一些列救国治世的主张,先秦儒学由此形成。
主要代表:孔子、孟子
主要思想:主张“仁”,“礼”,“克己复礼”;
施行仁政,性本善、民本思想等
2、两汉经学:
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代表:董仲舒
主要思想: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历史背景:①唐中期以来,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②佛教与道教日益流行,也冲击了儒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③儒家学者极力维护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主张复兴“儒学”,继承孔孟“道统”
主要代表: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
主要思想: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形成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精致新儒学体系,即理学。他们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理后有万物,同时理又与伦理秩序和等级秩序相结合。
◆具体:(1)北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主张万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2)南宋: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化外传的表现形式:
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③科举考试
儒家文化西传的史实与史实:
(请参考教材,因为篇幅有限,一定要你亲自看)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原因:
①经济因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②思想因素: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政治因素: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民主和科学就是提倡新道德,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即以法国大革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禁锢人们思想的旧伦理道德。“科学”不仅指各种具体的应用科学,更重要的是指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极大冲击了当时的旧思想旧道德,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核心思想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中西文化论战过程:
①《新青年》问世后:
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
泉便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②五四运动之后:
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
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
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
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
了新文化取代就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该知识点需要理解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bsl—1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docx VIP
- 新解读《GB_T 41914.2-2022微细气泡技术 微细气泡使用和测量通则 第2部分:微细气泡属性分类》.docx VIP
- 汇川INOVANCE SV660F系列伺服排障手册-中文.PDF VIP
- 煤矿井下电气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情况总结报告.docx VIP
- 16BJZ192 FQ复合保温图集(节能75%).docx VIP
- 医学病例汇报大赛优秀病例展示.pptx VIP
- IT软件项目投标书模板.doc VIP
- 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docx VIP
- 标准T12976.1-2008额定电压35kV纸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30kV及以下电缆一般规定和结构要求.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