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清纯与繁丽之间――我看当代艺术理想的演变_0
在清纯与繁丽之间――我看当代艺术理想的演变
尽管在今天谈理想可能要冒风险,被视为脱离 时代 或实际的空谈,但我仍固执地认为,每一个 历史 发展 时段总有特定的 艺术 理想――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或标准。艺术理想是比艺术实际状况更符合时段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的东西。我甚至觉得,没有艺术理想的艺术是无法真正成为艺术的。不过,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艺术理想无法脱离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有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就应有什么样的艺术理想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而文化语境的变化也会 影响 艺术理想,并显现在其中。文化语境在这里是指艺术所生长于其中的特定时段的种种符号表意行为所形成的普遍性情境,包括个人和 社会 生存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规范、语言形态、价值体系、审美趣味和艺术活动等。这种文化语境恰如一双无形的巨手,富有艺术地塑造着人的生活形象及其理想。这巨手在不停地变换,艺术理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想到两幅对比图画:一幅是今天的光怪陆离的视觉图像爆炸场景,另一幅则是似已成遥远回忆的思想年代的清纯记忆。
在今天这图像纷呈的年代里回忆思想年代的艺术理想,不是由于我有怀旧雅兴,而只是想从正在逝去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中吸取一点灵感而已。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思想或思想启蒙成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关键词。在那个思想的年代里,人们思想着如何澄清“文革” 政治 硝烟而重新过一种合乎人性的美的生活。于是,美或审美成了向往的一个至高的生活境界,由此引发了 中国 文化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美学热”。但思想归思想,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由于注重美的思想启蒙,必然更重视精神性内美(内心生活的美或道德意义上的美),而有意无意地冷淡或忽视属于身体的外美。由李谷一唱红的电影《黑三角》(1978年)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突出的是清纯之美。清纯,这是想象中的澄清了政治浑浊后的人性至美。这种清纯美比起单纯的外貌美来,在这个思想年代里似乎具有更高的伦理品级。影片《天云山传奇》(1981年)里,主人公知识分子罗群最初面临着两位知识女性的抉择:一个是美貌、活泼的宋薇,另一个是清纯、内秀的冯晴岚。最后是当他被打成右派时,宋薇投向了自己本不爱的官僚吴遥的怀抱,而罗群则选择了具有坚韧和忠诚等内秀品质的冯晴岚。这似乎是在突显这个思想年代所特有的艺术理想及生活理想:外貌美是虚假的和易逝的,而由清纯和忠诚等所支撑起来的内美才是实在的和长久的选择。生活中的外貌美未必就一定不可靠,但这确实是当时艺术理想的一种基本取向。
清纯,是一种与现实的人性压抑相对抗的艺术理想。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一种特殊而又含混的表情无言地传达出“父亲”的复杂而隐秘的内心独白,使人似乎倾听到他的悲苦的心理节奏。清纯既针对以“文革”为标本的政治暴力强制、也针对商品铜臭污染,代表着人的脱离了政治和商业利害的一种完美本性的回归状态。这一点在张洁的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1978年)中有着更明确的表达:老 音乐 家梁启明在去世前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孙长宁“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与政治暴力和商品铜臭相对立的,则是那神奇的长笛所吹奏出来的“明亮、质朴、优美的象散文诗似的旋律”,以及这种旋律流泻出来的“优美而高尚的灵魂”。这种在音乐节奏中生成的明亮、质朴、优美和高尚,正可以视为清纯之美的具体表达形式。
可以说,清纯以及与清纯相连的单纯、纯真、质朴或平实等价值规范,成了思想年代的艺术理想及文化精神的一个突出标志,因而也成为这个时段的艺术形象创造的普遍原则。标举清纯,意味着有意忽略视觉性的外在美或形式美而强化听觉性的内在美或精神美。真正合乎理想的美,似乎不是眼睛看出来的,而是耳朵听出来的。外在视觉美当然是美的,但只是这种美被视为一种次要的诱因,而它所流泻出的内在听觉美才是真美。这正像孙长宁手中的长笛一样,它的神奇的美并不在于它本身的视觉外形,而在于它能魔术般地流泻出动人心魄的听觉节奏,能够激荡起高尚的精神或情*。80年代前期美学虽然竭力伸张“感性的解放”,看起来是明确了审美的视觉性特质,但这种明确往往只是停留在纯思辨层面,而在实际的艺术创造中却是听觉节奏之美占据主导地位。
实际的艺术创造确实以其巨手在弹奏着以听觉美或精神美为主导的美学旋律。以宗白华和朱光潜为代表的80年代前期美学界,热切追问的是一种精神美。宗白华体验美学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范畴,便是听觉性“节奏”。他要求以“流盼的眼光”或“万里眼”,去“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寻求那“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而文学作为以听觉为主导的语言艺术(由语言的声音想象出语言所描摹的具体形象),理所应当地全力承担起弹奏这种“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