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艺术价值.docVIP

浅析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艺术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艺术价值

浅析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艺术价值 浅析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艺术价值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一、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概述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戏剧是最为瞩目、最热烈、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形式。红色戏剧的创作非常繁荣,剧作有几百个,苏区油印推广的有上百种,新中国建立后陆续出版的剧本也有50多个。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戏剧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配合反军事围剿和完成党的各项政治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新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称红色戏剧为流动的苏维埃戏院。她说:我想,戏院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从来没有像在中国苏维埃那样重要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戏院断乎不仅是娱乐,或一种唤醒社会意识的宣传工具,它是革命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   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团、苏维埃剧团等创作演出了一批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反映苏区人民生活和斗争实践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苏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和豪迈情怀,发挥了宣传革命、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红色戏剧的发展和繁荣   红色戏剧是在化装宣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宣传打土豪时,派一名战士身穿绸缎袍、戴着高帽、胸前挂着一串串铜钱,趾高气扬地自报家门然后,红军战士把他绑起来,并向群众宣讲土豪的罪行。这就是化装宣传。古田会议通过的《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决议案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化装宣传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各支队各直属队的宣传队均设化装宣传股,组织并指挥对群众的化装宣传。   决议严厉批评了那种轻视宣传队、把他们视为闲杂人、卖假膏药的错误观点。根据决议的精神,化装宣传的形式在部队越来越蓬勃地开展起来。随着人物、台词的不断增加,人物形象愈益丰满,就形成了活报剧、话剧的形式。革命战斗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大大地推动了根据地文艺活动的发展,使红色戏剧愈益兴盛。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以后,全军情绪沸腾,在祝捷大会上,一位同志采用京剧《空城计》的格式,写了一出《毛泽东空山计》,描写了敌人进剿和我方机动歼敌的情景,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当时,在海陆丰、洪湖、海南岛等根据地、都出现过这种用戏曲曲调填写新词的表演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称之为文明新戏。后来用戏曲曲调填写新词的表演形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受其表演形式和观众文化普及的限制,也难以表现丰富的政治内容和广阔的战争、土地革命生活场面,因此,以活报剧、话剧为主的红色戏剧异军突起,逐步发展起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了。正如赵品三在回忆录中所叙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话剧工作,是先从部队开始的,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只为娱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话剧运动)目标,它完全是由于部队政治工作与当地群众工作的需要,在部队中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的。   三、中央苏区的戏剧事业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苏区政府十分重视戏剧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向工农大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纲、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中共自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始,组织机构中就有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在1927年11月发布的《苏维埃临时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乡、区、市、县、省苏维埃都要设立文化建设委员会。从1930年开始,各地苏维埃政府都相继成立了俱乐部,内设戏剧管理委员会,使戏剧活动的开展经常化、制度化。1932年瑞金中央苏区成立工农剧社总社之后,苏区所属各省、县设立分社,在区、乡、工厂、学校以及各机关、团体设立支社,建立起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系统化的工农剧社网络。各分社业务上接受总社的指导,演出所用剧本和演唱材料由总社承担。在这种形势之下,1933年下半年以后,苏区的戏剧运动又有新的发展。据报道,当时仅汀洲、叶坪、红校、博生、兴国和江西军区等六处,已有社员大约六七百人。   在赣东北,早在1931年10月便成立了赣东北新戏团,演职员多达50余人,后来更名为赣东北省工农剧团。1933年,该团又从其他文艺社团内吸收了一批新演员,扩大为一团、二团,各有50余人。剧团曾演出独幕戏《婆媳扫盲》、《检查卫生》,小歌舞《送郎当红军》,活报剧《消灭白狗子》等新戏。在湘赣省,1933年统计,有新剧团71个,歌舞团11个,演出过《父与子》、《十杯酒》、《新小放牛》、《龙冈擒瓒》、《送郎当红军》、《活捉侯鹏飞》等革命戏剧。在一些地区,以新编戏剧、歌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