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梅戏活化石89岁老人杨国英谈黄梅戏
黄梅戏活化石89岁老人杨国英谈黄梅戏
黄梅戏活化石89岁老人杨国英谈黄梅戏
我叫杨国英,艺名锦风。生于1922年8月初五,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于宿松县戏剧研究所。
因父母早亡,我12岁就成了孤儿。在那封建黑暗的时代,我无依无靠,过着流浪儿的生活。为求生存,只得投奔戏班求师学艺。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旧社会。演艺行业属于下九流,往往被人瞧不起。但在当时,我想求生存,没有办法了。
在学艺的过程中,我吃尽了千辛万苦。幸亏师傅王梓林对我倍加关爱,师叔方保存、王国甫、杨坤元等对我精心传授技艺,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生、末、丑、净、旦都演得不错。旧社会女演员极少,师傅见我生得清秀,扮相俊美,要我主旦行。从此我潜心学旦行,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一次登台反串演出,是在二郎河的石矶头。那次上演《乌金记》,我饰陈氏。刚化好妆,观众就把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人们问这问那,我应接不暇。特别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上来拉住我的衣袖不放,问我究竟是男还是女,弄得我不知所措。演出开始了,只见人山人海,面前黑压压的站满了人。虽然我心里很紧张,但唱做都很得体,一招一式都很到位。台下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当演到陈氏上吊时,由于初次没有经验,将白绫绞住了脖子,身子一动,脖子便被绞得更紧,险些一命呜呼!幸亏一位叫周其怡的屠夫刚好赶到,救下了我。而台下的观众还沉浸在剧情之中。我来到后台,师傅们夸奖、鼓励了我,说我演得很成功。师傅们还嘱咐我,以后凡是演上吊的戏,必须把白绫挂在脑后。戏演完了,观众们仍不肯离去,要求加演。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加演了《打猪草》、《送香茶》。结束后,谢幕多次观众才慢慢散去。虽是首次反串,却一炮走红。观众无不伸出大拇指夸我演得脱体,以至于后来有许多观众还认为我真的是女演员,并且送了我一个艺名叫锦风。含意是唱如风鸣,动如凤舞。加上扮相俊美,比作美不胜收的凤凰。当时也有人赞我为小梅兰芳。
1938年,在师傅王梓林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抗建班社。我们的戏班唱遍宿松城乡,声誉大振。这之后,我们又去江西彭泽、湖口、湖北黄梅、蕲春、广济等地演出。安庆地区的所有县我们都去演过戏,而且和当地戏班经常搭班合作。
几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1946年正月开始,周边的几个县共有二十多个戏班来宿松邱家山会演,连续演戏四十多天,百十余场。所谓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全都展示。那也是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切磋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直至今天,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中,还有不少剧目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像《荞麦记》、《乌金记》我仍能倒背如流。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长铺演戏,一时没有剧本,就是我默记下它们用以临时排演的。我的徒弟、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徐艳红送我八十岁寿联为三六传后世,七二振家声和贺诗宿邑酿奇种,孚玉嵌名伶。黄梅杨公调,桑梓老少称。龙湖泊湖韵,横山凿山吟。声誉播吴楚,艺德照后人,给予我莫大的肯定,并称我是宿松黄梅戏的传承人。
1945年8月底,宿松县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在老县城公演,我们抗建戏班连续上演三日三夜,四方八镇的乡亲们也连续看了三天三夜。我几乎三天没卸装,吃饭都是师傅亲自送。原本很好的嗓子硬是被唱过了头。那时候,由我挑大梁唱头牌。在宿松境内只要说是杨锦风的戏班子无不伸大拇指称赞,真是唱到哪红到哪。街头巷尾、大江南北的同行朋友都愿与我搭班同台合演,像湖北黄梅的盖三县,太湖的王鲁明,望江的龙昆玉,潜山的胡遐龄,桐城的张云风都是我的同行挚友。
让我难忘的还有,1945年末,本县许岭搞庆祝抗战胜利演出那件事。由于前几天我生病在家,许岭演出活动无法开锣,当时许岭专门派人骑了一匹快马到我家接我,我也只得带病参演。我演的《送香茶》,获得台下掌声如雷。戏结束后,仅谢幕就有五六次之多。许岭一位胡姓的老先生兴趣特佳,当场送了我一个大红包,还硬是拉着我和师傅去他家作客。热情款待后,并为我吟诗一首:不堪乱世竟繁华,一曲霓裳万姓嗟。口调人翻新乐府,腰纤女唱送香茶,而且不住地对师傅王梓林说:真想不到你这孩子竟是男子。奇才奇才!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视,我们搞文艺的人也就有了容身之地。1951年安徽省文化厅举办了第一届老艺人思想改造的专题培训班。宿松县委派我去省培训学习。在培训班期间,我接触了许多新老朋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作曲家时白林、方绍墀、王兆乾,剧作家陆洪非,郑立松,老艺人王鲁明、胡遐龄、王少梅,田玉莲等。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学习结束后,大家同台演出了《秦雪梅》。在那次培训学习期间,我受益匪浅,有许多东西让我耳目一新。例如舞台布景、灯光设计、音乐、服装、文场、武场,算是大开了眼界。回来后,我向县委汇报,县委非常重视,要求我们班随时作好改建的思想准备。转眼到了1952年,安庆地区又组织召开了一次培训学习。县委尤其重视,决定派我和许有光二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