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归纳推理.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3. 1742年哥德巴赫观察到 *   创造过程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数学家创造性的工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         ---G.波利亚. 问题情境1 华罗庚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 从一个袋子里摸出来一个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立刻会出现一种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会出现另外一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玻璃球?”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失败了;那时我们又会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球?”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加以检验…… 从上面的情境中,我们看到了探索活动是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再提出猜想——再验证猜想的过程 问题情境2 (1)对自然数n,考查 6 4 2 0 5 3 1 n 11 11 13 31 17 23 41 都是素数 结论:对所有的自然数n, 都是质数。 (2)前提: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3)前提:   结论: ●上述几个案例中的推理有什么特点? 推理: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说明: (1)任何推理都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2)前提是推理所依据的命题,它告诉我们已知什么; 结论是根据前提推得的命题,它告诉我们推出什么 1. 蛇是用肺呼吸的, 鳄鱼是用肺呼吸的, 海龟也是用肺呼吸的, 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 情 境 3: 由此我们猜想: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我们是由什么得到这样的猜想? 问题1: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 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 由此我们猜想:凸n边形的内角和是 一 般 特殊,个别 三角形、凸四边形、凸五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上述推理的模式: S1具有P S2具有P S3具有P S1,S2,S3为S的特殊情况 所以S类事物具有P 上述例子均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像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法或归纳。 注(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归纳猜想的思维过程为: 猜测一般性结论 不完全归纳法 …. 概括、推广 观察、实验 一 般 特 殊个 别 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这种属性。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注:归纳推理即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 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是: 概括、推广 猜测一般性结论 实验、观察 例1、由下图可以发现什么结论? 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数学应用 1+3+5+7+……+(2n-1)=n2 例2、已知数列{an}中,a1=1,且 an+1= (n=1,2,…)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学应用 任何一个大于2偶数总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歌德巴赫猜想: “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质数之和” 即:偶数=奇质数+奇质数 归纳推理 ?哥德巴赫猜想 :是不是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呢?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不小于6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 阅读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姓名:陈景润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