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2 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
(一)本课目标
1.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毛
2.会用描点法画简单函数的图象.
3.通过观察函数图象,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观察17.1问题1中的函数图象(幻灯片演示)(如图17-2-5所示),并思考:你是如何从图象上找到各个时刻的气温的?
从图象可知:在横轴上任取t的一个值,过横轴上这个值的对应点作横轴的垂线,交图象于一点,再过图象上这个点作纵轴的垂线,所得垂足对应的实数便是该时刻的对应气温.所有满足这种条件的点的集合,便构成了该函数的图象.
2.课前热身
给定一个函数,如何确定它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取自变量(允许)的一个固定值,如何求出对应的函数值?取函数的一个固定值,如何求出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对函数的图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们将着重系统研究函数图象的意义、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进一步探讨通过观察图象解答提出的问题.
(2)四边互动
互动1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已知函数y=x,请按下列要求进行操作.
(1)取自变量x的一个值,算出函数对应值y,分别以自变量的值和函数的对应值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个点;
(2)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描出10个不同的点;
(3)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动手操作,交流发现的结论.
明确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点在经过原点的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无限地描出符合条件的点,这些点就构成了这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y=x函数的图象.
归纳可知:给定一个函数,取自变量的一个值,算出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以该自变量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个点,那么所有这样的点的集合构成的图形就是该函数的图象.
互动2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函数图象”课件(华东师大出版社教学光盘).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请认真观察画图过程,归纳画图步骤.
(1)列表
┌─┬──┬──┬──┬──┬─┬──┬─┬──┬─┐
│x │… │-3 │-2 │ -1 │0 │ 1 │2 │ 3 │…│
├─┼──┼──┼──┼──┼─┼──┼─┼──┼─┤
│y │… │4.5 │2 │0.5 │0 │ 0.5│2 │4.5 │…│
└─┴──┴──┴──┴──┴─┴──┴─┴──┴─┘
(2)描点,如图17-2-6所示.
(3)连结,如图所示.
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举手回答问题,不断补充完善.
明确 画函数图象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列表: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变量的值和函数的对应值列成表格.
(2)描点:要把自变量的值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作为点的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
(3)连线:要按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连接各点,时刻注意函数图象的发展趋势.
互动3
师:请同学们解答第34页练习第1题和第2题.
生:独立尝试,然后在小组间交流.
明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操作的结果,并说明第2题图象断裂的原因(自变量的值不能为0).
互动4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问题1).
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两人都爬上了山顶.图17-2-8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的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有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3)谁的速度大?大多少?(精确到米)
生:思考后,逐个举手回答,不断补充完善.
明确 由图象可知:小强出发0分钟时,爷爷已经爬山60米,因此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是300米,小强先爬上山;小强爬山300米用了10分钟,速度为30米/分,爷爷爬山(300-60)米=240米,用了11分钟,速度约为22米/分,因此小强的速度大,大8米/分.
互动5
师:请同学们解答课本第35页练习第1-3题(参与学生群体讨论).
生:独立尝试完成后,在小组之间交流,选出代表发言.
明确 师生共同归纳同学们发言的结果,完善答题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与反思)
互动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