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抛弃虚构,拥抱真实 20部最酷的纪录电影
20.《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 1994
记录了什么:
影片回顾了美国地下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和前女友等人,为我们展示出这位另类漫画大师的另类人生。
酷点解析:
这部电影汇集了三个力怪乱神级的主创。导演是曾经拍摄过《幽灵世界》的泰利·茨威戈夫,制片是重口味的大卫·林奇--就是那个作品总让人捉摸不透的林奇。最后一个怪咖,当然就是影片的主角,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了。这个创造了影史上首部R级动画《怪猫菲力兹》的家伙的作品充满了对“下半身”的描绘、戏谑和插科打诨。如果套用福柯著作的名字来形容,他的作品彻头彻尾的就是人类的“戏谑性经验史”。
19.《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 2005
记录了什么:
马丁·斯科塞斯给他电影中的那些黑帮“放了一个假”,他自己抽身出来拍摄了一部讲述鲍勃·迪伦早期音乐生涯和思想变迁的纪录片--确切的时间是1963到1966年间。
酷点解析:
影坛、乐坛的两个标志性人物的一次合作,其酷劲毋庸置疑。斯科塞斯是个乐迷,他曾经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扛过摄像机,并且拍摄过蓝调的纪录片。这次拍迪伦,可能更像是他的一次“还愿”。影片中展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鲍勃·迪伦的早期视频资料,穿插了迪伦很多很酷的歌,是一次极为享受的观影过程。
18.《黑暗之心》 1991
记录了什么:
这是记录《现代启示录》拍摄过程的影片,算是一部典型的幕后电影。有的时候,看疯狂的导演是如何拍出疯狂电影的故事,比直接看电影本身更刺激。
酷点解析:
《现代启示录》是影史上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部电影,它对于科波拉来说是一个灾难,对于他的体重来说,也是如此。拍摄这部电影,让这个胖子掉了100磅的肉。《黑暗之心》很酷,它的酷来自于他能让你明白,拍电影不是请客吃饭、不是造景泡妞,更不是什么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的白领活计。它需要真刀真枪的和现实死磕--尤其是和出尔反尔的演员、不合作的菲律宾政府、恶劣的天气、不断延期的首映、捣乱的影评人以及和捉襟见肘的成本死磕。
17.《病者:鲍勃·弗拉纳根的生命与死亡,超级性受虐狂》 1997
记录了什么:
鲍勃·弗拉纳根43岁就挂了,影片记录的是他在死前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自虐表演。也许这些表演在他人看来太过于极端、残忍和色情,可是弗拉纳根很是乐在其中。
酷点解析:
弗拉纳根是一个酷男,代表着一种亚文化。他很早就出名了,而且还曾经参演过九寸钉(Nine Inch Nails,NIN)的MV。他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幽默感,可能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他的这种幽默。也许在他表演的现场,很多人会不忍目睹他的自虐而离开,但这种酷毙的“震撼性表演”却在另一种层面上成就了这部纪录片。相信那个他把一枚长钉慢慢敲进自己生殖器的镜头能吓晕不少人。
16.《游戏之王》 2007
记录了什么:
几位游戏迷,包括斯蒂夫·韦伯和比利·米歇尔,为了能“证明自己”而绞尽脑汁地研究一款FC游戏Donkey Kong,他们都在不断地打破这款游戏的世界纪录。
酷点解析:
影片记录的是一场为了争夺世界冠军而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发生在游戏世界中。导演一开始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群游戏迷的“玩游戏群像图”,后来,借由这种群像图,导演展示的是一个以钻研、发展技术和培训自己操作灵敏度为乐趣的“极客”们的世界。可能在卫道士的眼中,玩游戏算不得什么有出息的事情,但影片却没有批评他们,反而表达出了一种对极客精神的理解和钦佩,并展示出了多元化的价值观。
15.《持摄影机的人》 1929
记录了什么:
吉加·维尔托夫手持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敖德萨市的普通居民,加之他对影片的“全然控制”,所以,这部电影就有了双重的内容。首先在表面上,这是一部记录苏联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更深层次上,这是一部讲揭示纪录片是如何被制作的影片。
酷点解析:
你肯定想象不到这部1929年的电影打破了多少纪录片美学中的陈规陋习,你也肯定想象不到维尔托夫对摄影机施了什么魔法,让影片中的众多镜头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令人拍案叫绝。维尔托夫用剪辑把观众摆到了摄影师的角度,从“全知视点”的高度来参与观影。这是一种集体性质,而非个人化的视角。而且,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拍摄者扛着摄影机的画面,这种“自我暴露”的美学实践和布莱希特的“疏离观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比戈达尔“疏离观众”的实践要早了整整30年--这还不够酷么?
14.《灵歌势力》 2008
记录了什么:
影片的导演是杰弗里·利维-辛特,他从另一部纪录片《一代拳王》的边角料中找到了不少资料,剪辑成了这部讲述1974年扎伊尔音乐节的纪录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