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事故预防与控制.pptx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4事故预防与控制

第四章 事故预防与控制;主要内容;第一节 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安全管理不仅要预防和控制事故,而且要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所以,安全技术对策应是安全工作者的首选。即应尽可能地以技术的手段保证安全。 因为无论是安全教育还是安全管理,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失误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安全技术对策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第二节 安全技术对策; 3. 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 应能防止一个部件或元件的故障引起其他部件或元件的故障,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如保险丝,压力锅上的易熔塞。 4. 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 应能保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人失误或故障,或一个失误,一个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导致事故发生。如常用的并联冗余系统。 5. 承受能量释放 运行过程中偶然可能会产生高于正常水平的能量释放,系统应能承受这种释放,如加大系统的安全系数。 6. 防止能量蓄积 能量蓄积的结果将导致意外的过量能量释放, 应采取防止能量蓄积的措施。; 二、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手段 包括3个方面: 1. 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 日本学者北川彻三提出 (1)围板、栅栏、护罩。(2)隔离。 (3)遥控。(4)自动化。(5)安全装置。(6)紧急停止。(7)夹具。(8)非动手装置。(9)双手操作。(10)断路。(11)绝缘。(12)接地。(13)增加强度。(14)遮光。(15)改造。(16)加固。(17)变更。(18)劳保用品。 (19)标志。(20)换气。(21)照明。 ; 2. 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哈登,能量转移论观点) (1)限制能量 ①用较安全的能量代替危险性大的能量。如水力采煤代替炮采、用煤油代替汽油作溶剂。 ②防止能量积聚。如控制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 ③控制能量释放。如电器安装绝缘装置、煤矿井下炸药库的独立设置、生活区远离污染源等。 ④延缓能量释放。如高压容器上设置安全阀、座椅上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列车中拖带强度薄弱的车厢(行李车)等。 ⑤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如电器安装接地线、高压容器或易爆物品库设置弱面等。; (2)屏蔽能量 ①在能量上设置屏障。如安装消声器、自动喷水装置、防紫外线的防护层等。 ②在人、物与能量之间设置屏障。如安设防火门、防护罩、防爆墙等。 ③在人、物之间的屏障。如配戴安全帽、手套、穿着防护服、安全鞋等。 (3)提高防护标准。如采用抗损材料、双绝缘措施、实施远距离遥控等。 (4)改善工作条件,防止损失。如改变工艺流程、增设安全装置、建立紧急救护中心等。 (5)修复和恢复。治疗、矫正以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有功能。; 3. 消除及预防设备、环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消除: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其手段就是实现本质安全,这是预防事故的最优选择。 (2)减弱:当危险、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如依靠个人防护降低吸入尘毒的数量,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3)屏蔽和隔离:当消除和减弱均无法做到时,则对危害加以屏蔽和隔离。如安全罩,防护屏。 (4)设置薄弱环节:利用薄弱元件,使危险、有害因素未达到危险值之前就预先破坏,以防止重大破坏性事故。如保险丝、安全阀、爆破片。 ; (5)联锁:以某种方式使一些元件相互制约以保证机器在违章操作时不能启动,或处于危险状态时自动停止。如启动机的超载限制器和行程开关。 (6)防止接近:使人不能落入危险或有害因素作用的地带,或防止危险或有害因素进入人的操作地带。例如安全栅栏、冲压设备的双手按钮。 (7)加强:提高结构的强度,以防止由于结构破坏而导致发生事故。 (8)时间防护:使人处在危险或有害的环境中的时间缩短到安全限度之内。如对重体力劳动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实施缩短工时制度。 ; (9)距离防护:增加危险和有害因素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减轻、消除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如对放射性、辐射、噪声的距离防护。 (10)取代操作员:对于存在严重危险或有害因素的场所,用机器人或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来取代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11)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运用组织手段或技术信息告戒人避开危险或危害,或禁止人进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