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纸鸢文化2.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与中国纸鸢文化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描写大观园的少爷小姐们春日填词并放风筝的情景,其中包含了些许民俗事项,同时也象征性地解释了人物命运的归宿。 民间自古就有清明节到郊外远足旅游的习俗,谓之“踏青”,故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踏青活动中,放风筝是一项惹人喜爱的内容。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翻翻地方志,几乎各地都有清明放风筝的记载,仅举数例:“清明,扫墓,树秋千,放纸鸢”(康熙十三年《宁津县志稿》);“清明扫墓,折柳枝簪之,儿童放纸鸢”(乾隆十八年《B口墨县志》);“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清明,童子放纸鸢”(道光二十九年《平度州志》)等。有趣的是,许多地方唱风筝的民歌都有相同的开头:·“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们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有些记载把寒食当作放风筝的时日,如“寒食,墓祭,放纸鸢”(康熙十一年《济宁州志》);“每逢寒食……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民国《潍县志稿》);“寒食……斯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郊”(民国《临朐续志》)等。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与清明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与清明当做一回事。 总之,不管是清明还是寒食,春季无疑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原因大约有三,一是春季天暖气清,惠风和畅,猫冬得身子骨儿酥软的人们便在此时选择户外活动,以舒活筋骨,放风筝无疑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二是与农时节气相关,冬节过后,清明前麦子尚未分蘖,放风筝时踩踏麦田会促进麦子生长;三是与民众祈福的心愿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本回有所揭示:“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放晦气”就是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还需注意到:“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女子对放风筝是极其热衷的,妇女也是放风筝的主角。在古代,骑马、射箭、击剑、拳术、摔跤等活动是男子所喜爱的,而放风筝、荡秋千一类比较文静的活动则受到妇女的青睐。这一情况在风筝诗中反映出来,明代徐渭的《风鸢图》诗:“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上文所引王蜀瑜的诗中,放风筝的也是妇女。看一看各地的风筝民歌歌词,就会发现,风筝的放飞者几乎千篇一律是“姐妹们”。吴友如的《纸鸢遣兴图》里,放风筝的是一群仕女,杨柳青年画中有《十美图放风筝》、《新春八景》、《春风得意》等作品,画面中放风筝的也是女性。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妇女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民间风筝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制品,妇女有缝纫、刺绣、编织的基础,故制作风筝能够得心应手,她们不但在扎、糊工序中发挥着自己的技巧,而且在彩绘工序中显示出自己的才智。天津民歌《扎风筝》里唱道:“星儿闪,月儿明,姑娘在房中扎风筝。祖辈相传的手艺巧,一代更比一代精。”同时,风筝被赋予爱情的寓意,风筝通过一根长线与男女连结在一起,女之间的爱情姻缘也常被比喻为红线牵。清代诗人胡梦桂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满湖风月夜沉沉,郎比风筝侬月琴。柳线牵风系郎意,荷花浸月印侬心。”诗中用风筝喻男方,隐含着志向高远的意味,而荷花是节操高洁的象征,传达出女子忠于爱情的一片赤心。清人吴我欧的“花信几番凭妾寄,情丝——缕被郎牵”(《美人风筝》)之句,意思也相同。近人王蜀瑜的《锦江花朝竹枝词》也是写爱情的:“向晓晴曦挂头巅,和风吹透杏花天。莫嗔侍女偏多事,偷把红丝系纸鸢。”在关汉卿的《绯衣梦》和清人李渔的《风筝误》中,爱情情节的展开,都是以风筝为线索的。 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