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高中药配方质量方法研究
【关键词】 中药;配伍;贮藏;炮制;真伪鉴别
近年来,在中医临床方面出现了“病准、方对、药不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调配处方问题。中药调剂配方,涉及面广,处方用药的品名、味数、剂量变化多端,通过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配方质量提出如下浅见。
1 鉴别药材真伪优劣,把好药材质量关
由于中药品种繁多,加之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名称很不统一,同名异物、同物多名者屡见不鲜,伪药亦时有发现。例如,近年来,常有伪虫草(采用模具压制染色而成)、伪川贝(系老鸦瓣的假鳞茎),至于红参、天麻的伪制品就更多。因此,鉴别药材品种真伪是把好中药质量关的首要任务。中药鉴定虽有基源、性状、理化、显微等方法,而基源、性状鉴定,不受设备条件的限制,简单易行,如,菊科植物的茎是圆形,唇形科植物的茎是方形,根据两者的特点,就可以区分易混的佩兰和泽兰。因此,调剂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可确保配方质量第一关。
2 了解药物理化性质,妥善贮藏保管药物
中药成分复杂,各自都有其不同的理化性质,因此在储存保管期间,若管理不善,养护不当,就容易受外界 自然 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各种变化,例如出现霉烂、虫蛀、潮解等现象,导致疗效降低, 经济 损失。因此,中药在贮藏保管中,要避免阳光直接照晒、堆码与地面要相隔一定的距离,保证贮藏环境干燥、通风。对有的药物还应采取特殊的保管方法:如鲜姜、鲜生地应用沙埋,冰片、麝香应当密封。有的可用对抗法进行贮存,如牡丹皮与泽泻相邻存放,乌梢蛇、蕲蛇的包装内放花椒等。对外形相似或相混后要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则要间隔一定的距离,要有明显的区别。以确保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
3 熟悉药性,理解炮制意义
中药炮制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扩大应用范围的必要手段,绝大多数中药都要经过炮制。中药炮制后,性质、作用往往起很大变化,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暖脾温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可祛少腹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这就说明药物生用与制熟在功效上是有区别的。因此,配方人员必须通晓药物炮制品与生品的差别,了解基本的炮制方法和常用辅料的作用。
4 熟悉药性,正确掌握药物配伍和用量
中药通过不同的配伍后,作用更为复杂。配方人员应了解一些起码的药理配伍知识,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要严守配方原则。中药的剂量也是处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与疗效有关。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这就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颇不容易。同一味药,由于剂量的大小,亦可导致其作用相反。如红花少用养血,多用则破血;黄连少用健胃,多用则泻火。这些充分说明中药配伍和剂量的重要性。
5 严格执行配方操作规程,防止差错
5.1 首先要认真仔细阅读审查处方,了解处方的全部内容,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处方日期有否遗漏;剂量是否正确(特别是剧毒药),超过常用量是否已在超量下签字;有无配伍禁忌;有无特殊要求的药物,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冲服、另煎等。发现问题时与医师联系,协商解决,及时纠正。
5.2 称药时要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并注意按处方药名排列顺序,一味药一称,不得合盘称;看准秤、记准量,不得估量抓药,对于老人、小儿等患者及毒性药物配方,称量应该特别注意[1-2]。
【 参考 文献 】
[1]金顺姬.中药生熟药性小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57.
[2]韩进庭.中草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59.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