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创新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与要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DIC的发病机制;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出血、休克的发生机制。 熟悉:DIC的分期,影响DIC的发生发展因素。 了解: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血管、血细胞异常对机体的影响。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问题 病人为什么死亡?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第一节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凝血系统 二、凝血因子的异常 (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主要见于血友病和血管性假血友病。 2.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1)凝血因子生成障碍:①维生素K缺乏。②肝功能障碍。 (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DIC 1、血友病 欧洲皇室血友病遗传图 2、血管性血友病 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FⅦ多态性基因R353Q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FⅤ的变异R506Q、R306T可产生APC抵抗,促进血栓的形成。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增多: 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等可使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 ②恶性肿瘤、吸烟、酗酒及口服避孕药等可使FⅦ浓度增高 ③肾病综合征可使FⅡ、FⅤ、FⅦ和FⅧ等浓度增高 遗传性缺乏 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二)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第三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一、血管的异常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小板不属于凝血系统,具有粘附、 聚集、释放、收缩及吸附等生理特性 1、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粘附(adhesion):GP Ib/Ⅸ、 vWF、 GPⅨ、GPIa/Ⅱa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聚集(aggregation): GPⅡb/Ⅲa、Fbg、vWF、GMP140 ——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 静息时 无聚集 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颗粒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释放(release) 致密颗粒释放ADP,5-HT、Ca2+ α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粘附性蛋白 产生蛋白激酶C,TXA2等 收缩(constrict) PLT收缩,使血凝块硬化,止血过程更加牢固 吸附(adsorption) 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于其表面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 少于100×109/L 生成障碍 破坏或消耗增多 分布异常 2、血小板异常 多于400×109/L 原发性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早期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继发性增多 急性感染、溶血等,某些癌症病人 (2)血小板功能的异常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加,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DIC凝血与抗凝的变化过程 一、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DIC的发生机制 严重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制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DIC的分型 按发生快慢: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按代偿情况:失代偿型、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二)器官功能障碍 (三)休 克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五、DIC的诊断 诊 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确定我国 (一)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二)临床表现: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2.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 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三)实验室检查诊断指标: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 3.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 变化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s以上 4. FDP﹥20mg/L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