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中下篇辅导.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中下篇辅导.doc

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中下篇辅导 抽象方法的应用 举例:分数概念的形成。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通过演示教具和操作学具,让学生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八根彩色小棒,一条线段等,各自分成若干等份,标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撇开各种实物的不同颜色、形状,而仅仅注意它们等份的份数以及所取的几份。多次操作后,结合直观图示概括:把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然后介绍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分数各部分名称,最后让学生举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并说明它们表示的意义。通过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具体实例,分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化归方法的应用 举例: 例1 在假定我们已经会求矩形面积的前提下,去求解: (1)平行四边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 (3)多边形面积。 解 (1)由于我们已经会求矩形面积,因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化为与之等积的矩形。 (2)可用拼接法,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把问题转化为(1)的情形。 (3)可用分割法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这样就把问题转化为(2)的情形了。 例1中3个小题的求解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利用面积的最基本的概念(含单位正方形的个数)去求其面积,而都是将来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已经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求获原问题之解答,这正是化归方法的重要特色。 公理化方法的应用 举例:以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为理论逻辑起点,推出牛顿理论的定理、原理、结论和公式。 例如,用牛顿第二定律作为一组运动微分方程,在给定某段时间内任意时刻物体所受的外力和物体初始条件后,便可以推出任意时刻物体运动的加速度、速度、位置和轨迹,因此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物体的运动方程。 若牛顿第二定律中所说的“动力”并非物体只受一个力的情况,而是“一个物体同时受两个力作用,就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运动,所用的时间和它分开受到这两个力的作用而沿两边运动时的时间相同。”可以得知力的矢量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果定义力对时间的积累为冲量,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推出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考虑力在某段有限时间内的积累效果,则有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合力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如在某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零,则沿此方向的动量守恒。 若以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则可以推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把上述定理和定律应用于物体做转动的系统,便可以推出一系列适用于转动物体的定律和定理,如物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等。牛顿还把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星球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中。 牛顿将这些逻辑演绎过程写在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第一次有系统地运用公理化方法表述了经典力学体系,被认为是经典力学的奠基著作。 概括方法的应用 举例: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概括过程。 (1)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课题。实际问题:做一张桌子需要10元,一把椅子需要5元。算一算,做四套这样的桌椅一共需要多少远?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解法一 解法二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什么?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运算意义的角度探索。说出下面左、右两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并计算结果 发现什么?= (3)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探索。说明下面左、右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发现什么?= (4)概括式(填字幕、符号) 然后启发学生概括成数学结语。 反驳方法的应用 举例: (1)构造一反例。即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它具备命题的全部条件,但不具有命题的结论。 例如***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费尔马对形如 的数进行了探讨。当n=0,1,2,3,4时,它们分别是质数:3、5、17、257,65537。因而他提出猜测:n是所有自然数时 都是质数。过了半个多世纪,到十八世纪时,欧拉首先找到了一个反例,计算出n=5时, =4294967297=641 6700417是一个合数,从而否定了费尔马的这个猜想。 (2)假定命题成立,推出荒谬结果,从而证明了该命题是虚假的。 例如证明“零可以作除数”是错误的。 证明:因为2—2=3—3即2(1—1)=3(1—1) 若零可以作除数,则推出2=3这一结果,显然荒谬。 “零可以作除数”是错误的。 猜想方法的应用 举例: 例1 两个边长相等的正六边形,一个顶点在另一个的中心上,且绕着这个中心转动,求重合部分的面积是这个正六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分析:首先联想,两个半径相等的圆,一圆经过另一个圆的圆心,现将一圆绕另一个圆的圆心转动,显然它们重合部分的面积是不变的。图示。 其次,将图1与图2比较,它们相同之处都有两个完全相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