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震No.3

第三课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及设计地震动 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特性  基岩地震动  桥梁场地地震动  桥梁设计地震动  非一致地震输入 一、地震地面运动的特性 地震动是地震和结构抗震之间的桥梁, 又是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动与常用荷载的差别: 1) 表现形式:运动--力; 2) 可变性:迅速变化的随机振动--静力(恒载、活载); 3) 作用方向:随机(水平、竖向、扭转)--竖向。 4) 作用位置:? 地震动 三要素  振幅  频谱 振幅-频率 关系曲线  持续时间 频谱分析 地震加速度时程及其功率谱和反应谱 地震动加速度纪录: 加 速 度 (g) 加 速 度 (g) 加 速 度 (g) 图1.7 埃尔森特罗地震动记录(1940年美国地震) 强震动记录: 用强震加速度仪,简称强震仪记 录 不同地震的强震记录 构造地震:地震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构造地震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往往发生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断层的端点或转折处、 不同断层的交汇处。 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因素: 震源、 传播介质与途径、 局部场地条件 目前已经可以对地震动进行合理的估计: 地震危险性分析-基岩地震动-场地地震动 二、基岩地震动 决定因素:  震源机制、  传播介质与途径、  地震重现期: 大地震,强地面运动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 长,地震记录的长周期成份较为丰富 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 用震源参数描述: 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断层两盘的错动方向,幅度,震 源断层长度等 断层破裂方向影响:下游比上游的峰值加速度大 典型衰减函数: a =C eC 2 M R +C C4 0 1 e 3 峰值 李 震中 地面 氏 距 加速 震 度 级 地震波传播 按在地壳中传播的位置: 体波和面波 (1) 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P波(压缩波) (引起地面竖向振动) 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一致。 可在所有介质中传播,周期短,振幅小 a)P 波(压缩波) ,波速快,v=200~1400m/s S波(剪切波) (引起地面水平振动) 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 只在固体介质中传播,周期长,振幅大 b)S 波(剪切波) ,波速慢,v=100~800m/s 图1.4 体波运动特征示意图 (2) 面波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瑞利 (Rayleigth )波和乐浦 (Love )波 介质质点振动方向比较复杂。与体波相比 ,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较慢(约为 S 波0.9倍)。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