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上门医疗资源下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医生上门医疗资源下沉.

家庭医生上门医疗资源下沉   “以前看病配药都去大医院,最近的乘公交来回也要一个钟头。”“这药大医院卖253元,有点贵。”诊室里,老人黄新有走进来坐下时,有点气喘。朱美玲医生在电脑上按下“延伸处方”键为黄老伯开了药。因为媒体采访,朱医生热情地招呼几位进门的患者先到邻桌同事处开药。他们却都摇摇手:“没关系,我还是等你!” 这里,没有手术室、实验台,但全科全方位的服务却没少。这里,没有花大价钱才请得起的私人医生,但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却总被患者“粘着不放”。这里,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上海。近20年间,上海不断引导着居民就医向基层门诊流转 分级诊疗:与社区医院和市、区医院组合签约,看病实惠又方便 “从家慢慢走到这里只要10分钟,省时省力多了!”黄新有今年83岁,这不,又来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第四诊室看病了 他的医保卡上有一张写着“上海市居民健康卡”的黄色标签。一刷卡,各种健康指标和就医信息就在电脑里跳出来。朱美玲翻看老人在大医院开的处方,边拉家常边询问:“最近胃口好吗?血压多少?天很热,一定要当心!” 黄老伯用的这款药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的基本药物范围内。这类只有上级医院才有开处方权的药,会由国药或上药集团统一配送。不过,黄老伯第二天就能从卫生中心药房取到。如果腿脚不便,还有人代取上门送药 “这个药在卫生中心买只要225元,加上看病诊疗费减免,相比大医院每瓶药能便宜50元。”黄老伯自己算了算账。此前,他的老伴5年多卧病,申请了家庭病床。根据病情,朱美玲每月1―2次上门诊治配药。出诊费每次30元,主要由医保支付,个人承担20%,其中一半还能报销 “有次摔跤,打个电话,她马上就到了,我心里就不慌了!如果病情变了,她还能直接预约大医院专家,不用起大早排队。”因为和卫生中心签约了服务,常来看病也熟悉,黄老伯不仅知道朱美玲的电话,还加了微信 得了实惠又方便,黄老伯看病不出社区有着落,这源于“1+1+1”分级诊疗模式的实施:以家庭医生为基础,每位居民与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组合签约。这一创新是2016年上海市在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启动的。截至7月底,首批65家试点社区“1+1+1”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近80%,其中在签约社区就诊率超60% 管理慢病:服务细致,社区医院首诊患者不断增加 “都是我的老病人!”朱美玲有些无奈,也很自豪 80岁的刘阿婆想配的药不在延伸处方内,朱美玲推荐另一种药。看出老人有点犹豫,她笑着劝说:“成分效果是一样的。”老人也笑:“你人好,熟悉我的毛病,我就信你!”拿了处方,老人又念叨腿脚没力,走到这儿吃力。朱美玲告诉她,可以到居委会办个居家养老:享受社区志愿者日常照护,家庭医生团队也会定期关注,费用医保报销,个人只付10% 朱美玲从医20多年,从专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是高华社区2000多名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管着13张家庭病床。除了在卫生中心坐诊,她每周还有一天在高华第二居委会家庭医生工作室看病、代居民取药,其余时间巡视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慢病患者上门服务 提醒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免费体检、各类癌症早期筛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精神病、残疾人士、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访视……关注慢病等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卫生中心依托家庭医生的主打项目:每项的完成数量、质量和满意度,都由第三方评估 通过居民日常言行发现异常,早早查出癌症,医生被视为救命恩人;在需要时,医生帮患者预约大医院专家、获得床位,换来一连串谢谢……在以老年病、慢性病患者为主的社区卫生中心,人情味慢慢多了。医患双方眼里不再只有“病”,不像传统大医院诊室里总穿梭着拥挤的人潮 “累是累点,人蛮开心!”朱美玲说。开心,缘于信任,也因为收入提高、职业前景看好。朱美玲的电脑和手机都装着家庭医生工作平台APP。卫生中心对家庭医生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完成工作量能获得多少收入一目了然。为了吸引好医生留在基层,上海加大财政投入,把各种医疗服务换算成标化工作量,多劳多得;增加业务培训,在职称评定上自成体系。朱美玲去年收入提高了30%以上,还评上了副主任医师,成了全科医生规范培训点的带教老师 好医生、好制度带来人情“粘性”,首诊和日常看病不出社区的患者正不断增加。2015年,上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8450多万人次诊疗任务,超过全市门急诊总量的1/3,接近全市三级医院诊疗总量,同时每天还承担着2万余张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 上下联动:公立医院数据共享,鼓励社区首诊、医疗组合内转诊 朝着分级诊疗迈出重要一步,“1+1+1”模式就是要鼓励百姓社区首诊、在医疗组合内转诊;减少就医盲目随意性,让百姓获益;改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