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 摘 要: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全文通过考察七夕的起源和民俗活动,分析七夕节的文化意义;对“七夕节”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我们要对节日文化的革新,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关键词:七夕节;保护;革新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少女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下,作为中国爱情节的“七夕”也越来越受到浪漫的少男少女们的青睐。近年来,“七夕”直接被冠上“中国情人节”的名头。学术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各执其词。《七夕节的文化透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6期)刘彩清认为七夕节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对中国妇女精神生活影响甚大。陈旭霞、李雅红的《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气息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第5卷第5期)中认为七夕文化诠释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王天鹏在《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云南民族大学,2006年第5期)中阐述了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稳定的功能。而本文考察七夕的起源和民俗活动,分析其文化意义,分析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以期对中国传统节日保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 “七夕节”的形成及节日民俗 1、 “七夕节”的起源及演变 (1)动人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七夕节或双七节。七夕节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1]。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抓走了织女,牛郎担了两个小孩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2]。 (2)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3]。牛郎织女本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4]。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星,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星的名字和形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人们企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了,牛郎是朴实憨厚、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美女形象。牛郎牧牛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5]。 (3)演变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被注入节日的内容[6]。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7]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8]”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在这天夜里还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的习俗。生于乙酉年(前156)七月七日的汉武帝是一个相信神仙方术的皇帝,又产生了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加上这一神话传说的渲染,“七夕”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9]。 至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乞巧”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期,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如徐凝诗云:“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10]”。 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每逢七夕,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巧果”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