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3][人民版].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3][人民版].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不变” ——“仁”和“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 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 201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考情分析 高考大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产生背景: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社会环境: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人物 时代 法家 道家 墨家 儒家 主要思想 学派 孔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 战国 提倡“仁”、“礼”和“中庸” ;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等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本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核心兼相爱、交相利,主张 “非攻”;“尚贤”;节俭等。 讲究实际功利精神。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乐天安命、崇尚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事和民心。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观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儒家的“仁政”——“ ” ⊙法家的法治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二、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原因与影响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不能适应休养生息需要。 汉初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经六、七十年的努力,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王国、匈奴的威胁; 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 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B、为适应大一统事业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合理性 天谴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