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隆安县那文化现象初探
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共隆安县委办公室秘书
秀田小学远程协作项目顾问
雷英章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专家阐述和实地考察,从隆安县发现多处野生稻,出土大量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其他遗存,具备野生稻和栽培水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以及保存的大量与稻作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民俗事象等事实,认为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丰富,是壮族那文化中心之一。
【关 键 词】稻作文化 现象 隆安 壮族
【正 文】
当代,水稻种植已遍布亚非拉美欧等几个大洲,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占世界人口近60%,稻米成为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第二大粮食产品,稻作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世界文明的圣地。本文根据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原南宁日报副主编、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谢寿球会长于2008年11月5日在隆安县开展 “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知识讲座”的论述观点,结合隆安县的出土文物、野生稻分布、民间传说和民情风俗,对壮族稻作文化现象进行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学者对隆安那文化现象的普遍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认为,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1)该地发现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2)该地同时发现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3)该地或其附近有驯化栽培稻的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4)该地当时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具体地说,该地区必须有被考古学证明为在文化上具有承袭关系的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人类遗址和其他遗物,以表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类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迁徙,而保持其发展的连续性。按照这四个条件来衡量,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这三个县市的稻作文化遗址所在地发现了栽培稻碳化物,但都不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也没有发现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更缺乏稻作生产工具的证据。广西隆安县却具备四个条件中的三个,虽然以大石铲为标志的稻作文明距今只有6500年左右,不能称其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但作为壮族地区稻作文化也就是那文化中心的特征却非常明显。其主要表现在:
一、隆安是广西普通野生稻多样性的中心
栽培水稻起源地研究学者多数认为水稻种植起源于华南。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已故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他在1949年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再次论证“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接连地带的野生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重是起源于华南”。著名水稻专家李润权先生在《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一文中更明确提出“在我国范围内追溯稻作栽培的起源中心应该在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作努力,七宗西江流域是最值得重视的”。梁世春等稻作学者在《广西野生稻资源长期安全保护对策》一文中指出“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广西开展野生稻资源大普查,发现广西不但野生稻品种类型多,而且分布的原生境和覆盖面积都是全国最多最大。”全国第一届野生稻大会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等权威单位所撰写的论文更明确指出,广西野生稻有两个多样性中心,一是大明山西南侧的隆安、扶绥和邕宁交界处的左、右江和邕江河谷地区,另一个是象州、来宾、武宣和贵港的柳江、黔江、郁江及邕江交界附近。而大明山西南侧的隆安、扶绥和邕宁交界处的左、右江和邕江河谷地区正是贝丘稻作文化和大石铲稻作文化的中心区域。
根据隆安县文化和体育局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在隆安各地,发现多处普通野生稻,尤以渌水江、罗兴江和右江三江汇合处及其所属流域的乔建、那桐两镇最为集中,当地壮族人民把野生稻称为“蒿毕”(“蒿”是稻谷的壮音,“毕”是鸭子的壮音,意为鸭子吃的水稻)、“蒿浪”(“浪”是野外生长的壮音,意为到处乱长的野生水稻)、“蒿崩”(“崩”是往上蹿长的壮音,意为往上蹿长的水稻。野生水稻每个骨节都长有根须,能吸收水中的营养,洪水来临时,不断往上蹿长,能避免洪水的淹没,故称“蒿崩”)。
野生稻的存在,是发明水稻栽培最主要的物质条件,只有在野生稻分布的地区,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才成为可能。因此,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的隆安,发明栽培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隆安出土大量的稻作生产加工工具
学者普遍认为,稻作农业最初使用的可能是石斧、石锛,后来在石斧的基础上发展成石铲。华南的石铲统称大石铲,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重要工具。稻田翻土,使用石铲,效率比其他石制工具大大提高。大石铲的出现,被看成是稻作农业发展的标志。而石杵、石磨、石棒等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加工粒状食物的重要工具。农业史学家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都与谷物脱粒和脱壳有关,而随着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