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溪山琴况

溪 山 琴 况; 徐上瀛(约1582年—1662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汉族,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物。   徐上瀛年轻时满怀从政热情,胸怀“济世”之志,他曾两次参加武举考试,但都末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只得作罢。当时娄东一带善操琴者不少,徐上瀛受环境影响就迷上了操琴。初从娄东著名操琴家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习,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由于他虚心好学,孜孜不倦,琴艺提高很快。为了不断增进琴艺, 他又拜常熟人严澈为师,吸收了 严的很多长处,得益非浅。后来他 与陈星源、严澈、赵应良、陈禹道、 弋庄乐等人一起结成了琴川(常熟) 琴社,人称“虞山琴派”,其中大多为 娄东人。徐上瀛经常与琴友们在一起 探讨琴学理论,切磋操琴技艺,并注 意广收博采,取长补短。 ; 所编著作 ;艺术成就 ;人物评价 ;《溪山琴况》 ;二十四况 ; 徐上瀛认为,从演奏技艺上讲,弹琴首先要达到对演奏技巧的运用自如与纯熟,无论是循徽按弦、拨弹奏音,各种技法的应用,都应是“往来动宕,恰如胶漆”,使弦与指处于顺和的融洽关系中,由此达到“弦与指合”的技艺水准;其次,在掌握纯熟的执法技艺基础上,在音乐演奏的处理中,要“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琴”。使琴曲的演奏合乎音乐的章法、句度(“篇中有度,句中有侯,字中有肯”),从而产生悦耳而富于韵味的情绪音调,达到指与音的相“和”,这也是琴乐演奏中技艺美的实现;最后,为达到更高的审美要求,论者并未停留在“曲得其琴”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寻求“音与意合”的审美境界,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要求,即以演奏技艺达到的精妙细微的乐音表现,来触及人内心深处最敏锐的幽深的心理体验,而这是从单纯的乐音运动形式中难以领会到的。   对于“音与意合”,徐上瀛在书中点出,这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说:“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里实际上是肯定了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体验,使审美感受变的更为丰富和充实。相反,如果把琴的演奏仅仅当作一种技艺来对待,不去追求审美 境界及其在音乐上的表现,琴曲艺术也就会失去它的“真传”,即丧失自身特有的美学品格了。徐上瀛在书中所告诫的,演奏者若“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即是此意。另外,徐上瀛所说的“音与意合”,从其描述的“暑可变”、“寒合回”这种审美情感活动的展开看,他讲的“和”,也并非是平淡无味之“淡和”,也并非庸然无所思,而是蕴含着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的“和”。这也是,《溪山琴况》琴乐美学思想中值得借鉴、吸收的精华。 ;   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答乎?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为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人尚]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 一曰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