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论 史考 史评 一定义 二史论的产生和发展 1史论 2史评 3史考 三历代史论要籍与要目 定义 史论: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论 史评:对史著和史家评议 史考:对史籍所载史实进行的考订辨析 三者关系密切,统称为史评或史论 一史论 1形式中寓含史论,春秋与新五代史,史记 2随文而设的史论.魏征隋书 3以史为鉴,论古讽今尚书.无逸 4援史立说,子书采用较多 5专题史论.新语,过秦论,王命论 6专著史论 新五代史中的春秋笔法 1以五代文化典制无关”治法”,只写司天,职方二篇. 2以辞害义,”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用兵无胜负,攻城无得失,不书.” 史记寓论断于叙事 记大将军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未有称焉.” 叙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皆垂涕.” 专著史论 唐鉴 焚书,藏书,续藏书, 明夷待访录 读通鉴论,宋论 二史评 1先秦两汉左传孔子评董狐笔,史记评价春秋笔法.班固评史记 2魏晋南北朝文心雕龙.史传 3唐朝史通 4明清文史通议 三史考 1史家著史时,对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2注史形式的史考 3史考专著 4杂考掌故的史考专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辍耕录,日知录,陔余丛考 史考专著 1魏晋古史考,帝王世纪 2宋元明通鉴考异,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篡误,困学纪闻,史乘考误,史说,少室山房笔丛 3清.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考信录,史记志疑 史通简介 一作者 二内容,二十卷,内外篇 1批判传统儒家史学著作 2历史学方法论述1)体例2)编纂方法 3叙述我国史学发展概要1)六家,二体2)史官设置3)史才三长 4缺点 5版本 【題解】 本篇選自劉知幾《史通》卷一,據清人 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唐彭城 (今江蘇徐州)人。二十歲中進士後,劉 知幾一直擔任低級官職,至四十二歲始擔任史官撰修國史。因與監修權貴治史意見不合,劉知幾認爲“任其職而吾道不行”,於是憤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史通》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而又自成體系的史學理論著作。全書由內篇十卷、外篇十卷構成。內篇論述史書的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外篇則論述歷代史官建置和史書優劣得失。 史通 二体 一 春秋左传和史记二家的产生 二 二家的优劣1编年.2 纪传 三 班固荀悦创立二体 和圣柳下惠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 史通.六家 《六家》是《史通》的第一篇,篇名爲劉知幾所自擬。《六家》在詳細探討《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和《漢書》等六種史體特點、優劣的基礎上,指出“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劉知幾將孔子親手編定的《尚書》和《春秋》二經看作是史,充分顯示了他的勇氣和見識。 刘知记的局限 刘知记对典籍分类不同于隋书 经籍志,有六家 ,杂述(偏记 小录 逸事 琐言 家史 别传 杂记 地理书 都邑簿) 没有涉及典制体,隋书 经籍志则有职官,仪注,刑法,簿录四分类. 清人浦起龙认为二体为”百代之质”,六家”纲维百代群史”,瞿林东认为此分类法没有在目录学上留下影响,典制体没有涉及,通鉴,记事本末未曾预料. * * (三)考據 考據,又稱考證,是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證明各種史料中記載史事的真僞,辨明史實是非,以求得歷史事實之真的一種方法。 史實考證最早的专著,是三國譙周的《古史考》。宋代以後,出現不少考據名家名著。司馬光撰《通鑒》,另有《通鑒考異》三十卷。清代顧炎武的《日知錄》,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近代考据大家是王國維、陳垣等。 進行史實考證,從證據的形式來說,有事證、物證和理證三類。事證,就是用歷史事實作證據,來判斷史事的正誤。事證又以資料來源分爲本證和旁證兩種。本證,是指從原書中搜尋材料考证。旁證,是指從其他書籍文獻中搜集資料,作爲證據。物證,是指用實物材料作爲證據,進行考訂。理證,是根據常識或邏輯推理,予以證明。 前人的考據方法: 一、資料排列法。在考證事物制度的歷史演變時,將歷代有關此事的材料都找出來,予以排比分析,就可以排除誤說,弄清事實。 二、事實反證法。在判斷某一史實正誤時,如果能找出與此說法相反的確鑿證據,就可以推翻錯誤的說法。 三、時間推算法。在考證年時月日記載差誤時,可以通過時間的推算,得出正確結論。 四、數字追蹤法。對有疑問的資料数据,追溯其本源或進行細緻統計,以判斷其正誤。 五、引述究本法。史書中的許多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