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中有效提问策略
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看图讲述活动中更是通过教师精巧的提问,引发幼儿对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营造良好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为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发展、提高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感知、倾听、理解、独立思考和大胆表述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效的提问设计、适宜的提问时机、得当的提问策略,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贴近幼儿发展需求
兴趣是决定幼儿活动参与情绪高低的关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认知发展规律,从活动内容的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激发幼儿表述、思考的愿望,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他们通常根据图画中的直观画面进行思考。因此,为小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从细节入手,引起幼儿经验联想与讨论。如在小班看图讲述活动《礼物》中,老师在出示图画前先提问:“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感觉怎么样?”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猴的表情、姿态和所处的背景(医院),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感受,帮助幼儿体会到小猴生病苦闷、难过的心情,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开心、忘记病痛,从而引出小动物们也来送礼物,启发幼儿观察小动物们送了什么,启发幼儿猜猜小动物们说了什么。中班幼儿则应在小班“有中心地说”的基础上有序地讲述并丰富相应的故事情节,因而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提问后的追问和发散。而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应注意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冲突性、延伸性,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并引导幼儿总结甚至提升看图讲述内容的含义
二、问题提出要考虑指向性、层次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提问应紧扣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抓住其中的关键预设。如在大班看图讲述《三只蚂蚁》活动中,目标为:“①引导幼儿围绕图片所设悬念,完整、连贯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内容,提高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②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能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幽默感。”我们逐步展示前四幅图画,为每幅图设置悬念:“三只饿着肚子正在找食物的小蚂蚁,发现草地上有一根长长的白线,你觉得它们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三只蚂蚁顺着白线往上爬时,分别会怎么想?”“远远有一个黑色的物体,你觉得那会是什么?”以一个接一个的设问来激发幼儿的观察、讲述、想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充分猜测、尽情表达之后,出示第五幅图,此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结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幼儿也在学说“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体验了幽默、趣味。幼儿在老师步步设问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讲述体验了蚂蚁疑惑―好奇与期待―惊愕与失望的心情历程,活动目标有效地展现在师幼互动中
2.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紧扣主题,指向、目的性要明确。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也不要被幼儿发散到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大班看图讲述《理发师的奇遇》活动中,第一幅图可提问:“理发店里来了一位狮子先生,它是来做什么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引到狮子与理发师身上,而不必去讨论“这是哪里?里面有什么?”分散幼儿的关注点。同时,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观察。从一部分观察到另一部分,使幼儿能有目的地、投入地感知活动内容,形成有效应答的氛围。再如,出示到第五幅图时,狮子头上几乎没有头发了,“理发师吓得浑身发抖,狮子则笑了笑……”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瞧!理发师太紧张、太害怕了,他又一次地失败,狮子都没有发火,还笑了,你觉得,这回狮子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理发师,你会怎么办?”促使幼儿积极思考,续编故事情节,更可引起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不可以貌取人,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这一寓意
3.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幼儿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分层提问、层层设问,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遵循“①帮助幼儿理解图文内容、结构;②启发幼儿分析情节发展线索;③引导幼儿抓准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④启示幼儿图文蕴含的深层寓意”的梯度设计提问,起到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的作用
4.提问应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提问时,目光应面向所有的幼儿,一方面设计一些能够鼓励全体幼儿参与的问题,让每个幼儿感到教师在问自己,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难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