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路德·那爱德蜀文化民俗摄影考察
论路德·那爱德蜀文化民俗摄影考察 摘要:路得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援教合同,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那爱德在川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四川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民俗景象,涉及生活、农作、商贸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仅仅是清末民初蜀地历史民俗的印证写照,也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之一
关键词:民俗摄影;路得
1民俗变迁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鸦片战争后,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和转型,社会巨变引发了各领域的变迁,也包括中国近代民俗
路得
2生活民俗考察
川中自古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内涵。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成都庙会由传统“花会”发展到劝业会,随近代社会转型的体现,庙会这些民俗瑰宝,随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等因素而消失。那爱德的影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西郊青羊宫赶花会,已是成都源自久远的习俗。那爱德拍摄了青羊宫大殿前的花会盛景(见图1)。花会期内,西侧的青羊宫为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大殿前的广场上棚摊鳞次栉比,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顶上有席,或立置大伞于地上,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摊后所搭席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
清光绪三十四年起,成都青羊宫花会的集市被改名为“劝业会”。民国初年,劝业会停办,改为商业会,后改名为商业场,沿用至今。清末,四川劝业会在青羊宫组织的产品评优授奖仪式,每届都进行参展产品的评优授奖。参加劝业会的有清政府的官员、军警、商人和平民。那爱德的照片拍摄了1911年春第四届劝业会授奖仪式(见图2)。在竹木搭建的授奖台前方桌上有包好的整卷银圈,桌后站满了朝廷官员、军警和乡绅代表。台口左右柱上,绑有插在竹竿上的大青龙旗,正立在台口,一代表接受台上官员颁发的奖状和奖品
成都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既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近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发展。那爱德的影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民俗资料,形象记录了这种民俗的变迁和发展
3农耕民俗考察
四川自古称为“天府之国”,川中农作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内涵。那爱德的影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那爱德拍摄了春天祭牛的农间民俗活动(见图3)。每年立春前后,川西农村要举行祭祀耕牛的活动。彼时,以纸和泥土、竹木制成的“牧童”、“耕牛”被置于村头屋旁,当地官员带领百姓向“牛”拜祭。这种特有的民俗,当时被叫作“打春牛”。“牛”被民众围在中间,头大体肥,耳大且尖,双目瞪圆,躯体不成比例,牧童头梳双髻,身穿短衫短裤,“人”和“牛”带着民间纸扎工艺品的四川特色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薅秧的动作也极为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对歌,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演变成了极具名俗特色的“薅秧歌”。在四川,入夏后的水田天气炎热,那爱德拍摄了薅秧人赤裸上身,手足并用劳作。水田薅秧这项农活现在已成为历史,被更现代的除草方式取代。影像是真实记录消失民俗的有效方式
4商贸民俗考察
茶马古道是蜀中民俗的特色之一。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川藏茶马古道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康定,西至拉萨,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来往于崎岖山路的时代背夫和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艰苦跋涉、劳苦创业的民族精神。如今,茶马古道已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世相
旧日的四川背夫多为雅安以南的汉源人,他们以耐辛劳、善负重而著称川康地区。那爱德拍摄了康藏道上负重人(见图4)。四川多山地、丘陵,不少地区行车不便,背负肩挑成了昔日蜀道陆路货运的主要方式。在从成都、雅安运茶叶、棉布或百货西进藏区的民族走廊,无数背夫终年跋涉于崎岖山路上。货物通常重过百斤,即使途中不休息也不能坐下,只能用丁字拐顶撑着背架,原地站立,以免受卸装之苦。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充分表明民俗摄影在文化传承方
5结束语
那爱德的摄影作品对蜀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本人也完成了摄影家在民俗文化中融合的角色。20世纪初,蜀地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尤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