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与行为和精神疾病-心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2, Vol. 20, No. 1, 75–9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0075
微生物与行为和精神疾病*
1 1 1 1 1 2
(1 , 100101) (2 , 100101)
病原微生物能够影响宿主的大脑和行为, 甚至诱发精神疾患。肠道细菌可影响小鼠的神经系统发育
和行为模式的发展。慢性胃肠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生理疾病中的行为改变与微生物有关; 肝性脑病、多发
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疾病也可能由微生态改变引起; 抑郁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与肠道细菌状态和比
例有关; 卫生假说支持上述观点。建立良好的共生微生物平衡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可以预期, 共生微生物与
身心健康的关系将是今后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热点。
共生微生物; 抑郁; 第二大脑; 炎症; 卫生假说
B845
,
, ,
,
,
1000 (Fraune Bosch, 2010; Kaur, Kuhad,
(1014), (1013) 10 Garg, Chopra, 2009; Logan Katzman, 2005)
, ,
(Fraune Bosch, 2010; Ley,
Peterson, Gordon, 2006) (Collins
, Bercik, 2009; Cryan O’Mahony, 2011; Forsythe,
Sudo, Dinan, Taylor, Bienenstock, 2010; Neufeld,
, K. -A. Foster, 2009; Rhee, Pothoulakis, Mayer,
(Ulvestad, 2009) 2009),
(Cryan O’Mahony, 2011; Heijtz et al.,
( 2011)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