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
一、教学目的:
本章着重讲授十七年散文创作发展情况,对散文创作经历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进行简要总结,对一些重要作家的散文作品加以介绍,重点理解杨朔、秦牧、刘
白羽散文创作成就,他们各自的思想艺术特色,并能结合文学史发展实际,对他
们创作中存在的局限做出客观评价。
二、教学方法:
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本章重点:
1、结合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了解本时期散文创作的发展状况。
2、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做出客观公正
的评价,既要以今天的眼光了解他们的局限,更要理解他们在当时的时代条
件下对当代散文创作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本章的难点:
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
价,既要以今天的眼光了解他们的局限,更要理解他们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对当
代散文创作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 本时期重要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何为《第二次考试》、 巴金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冰心 《樱
花赞》;吴伯箫《菜园小记》、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魏巍 《谁
是最可爱的人》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石等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唐弢《“言论老生”》、巴人《况钟的笔》、 邓拓 《燕山夜话》 ;吴
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陶承《我的
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 丰子恺的《缘缘
堂续笔》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从 50 年代开始,通讯报告有了很大的发展,散文小品 ( 或抒情散文 ) 的地位
却受到很大削弱,因为那是一个个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受到抑制的时代。不过,
也存在着 “ 复兴 ” 散文小品的要求,和在某个时间实现这种要求的有限的努
力。
在 50 年代中期实行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的短暂时间里,由于
文学写作题材、风格等的限制有所减弱,对作家个体精神和创造力的束缚有所放
松,因而,在 1956 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散文出现了最初的 “ 复兴 ” 现
象。由中国作协的 1956 年度作品选本,散文不再与特写同处,而将 “ 散文小
品 ” 与 “ 特写 ” 分开。这一年的《散文小品选 ? 前言》 ( 注: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57 年 6 月版,前言作者林淡秋。 ) 指出, “ 这本选集反映了 1956
年我国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短小的散文小品多起来了 ” ,而 “ 在全国解放
后的几年间,这类短文却不多见 ” 。能显示这个时期散文 “ 复兴 ” 迹象的,
有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
景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
了三个湖》,万全的《搪瓷茶缸》,徐开垒的《竞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
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端木蕻良的《传说》,川岛的《记
重印游仙窟》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来的努力,并探
索着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过,由于 “ 百花时代 ” 在时间上的短暂,
而文学界当时的中心问题显然是在另一处,因此,散文的问题并未在理论上面引
起探讨,而许多作家 ( 尤其是 “ 五四 ” 以来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 也不可能
将他们的努力持续下去。到了 1957 年下半年, “ 复兴 ” 的进程便遭遇严重
挫折。在 1958 年, “ 散文、特写、报告文学是文学战线上的尖兵,是时代的
感应神经,战斗的号角 ” 的观点,得到重申和强调,散文作家被告知要 “ 立
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 ” ,把千万劳动者的 “ 丰功伟绩、模范事例用最快
的速度变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财富,成为鼓舞生活前进的推动力量 ”( 注:马铁
丁《 1958 散文特写选 ? 序言》,作家出版社 1959 年版。 ) 。
另一次 “ 复兴 ” 散文的要求,发生在 60 年代初期。当时文学界进行的
“ 调整 ” ,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
的多样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