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道家审美心理发现
先秦道家审美心理发现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在中古美学思想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涤除玄览”的观点出发,指出其通过对“为道”障碍的注意,发现涤除的工夫论,从而达到“玄览”的合道境界,以完善先秦道家的审美心理理论
关键词:涤除玄览;老子;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中,先秦两汉作为古典美学的开端这一论断是学界之所共识。而笔者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涤除玄览”的注疏分析,以此为出发点,理解老子以超功利的直观为核心的审美心理,勾勒出先秦道家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
一、“涤除玄览”的解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
笔者在翻阅前人著述的时候,发现就其“涤除玄览”一条而言,大致可分为两派意见,在此列出
1.关于“涤除玄览”的两派意见
(1)“玄览”是被“涤除”的对象
奚侗在其《老子集解》中认为,此处的“玄”应是借为“眩”字,随后,朱谦之据以发挥,说:“《文子心有目则眩。玄览犹云妄见,欲使心无目也。心无目则虚壹而静,不碍于物矣。”[2]无独有偶,蒋锡昌亦曰:“常人于闭目静坐后,脑中即现种种日常声色之现象,老子名此现象为玄览。行导引者,应使此种现象完全驱之脑中之外,务令吾心海阔天空,不着一物,然后运气,乃能一无阻碍。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谓涤除种种妄见现象,务使一尘不染,一物不留也。”[3]奚侗,朱谦之,蒋锡昌等学人认为,“玄览”指的是人脑中种种妄见,而正应当是被消除的,也就是要被“涤除”的对象
(2)“涤除”是“玄览”的前提
王弼曰:“元览无疵,犹绝圣也。”“元,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元同也。”[4]高亨则说:“览读为鉴,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淮南子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太玄童》:修其玄鉴。玄鉴之名,疑皆本于《老子》。”[5]并且,高亨强调到:“读为鉴,览、鉴古通用。”[6]近人詹剑峰认为:“涤,洗也;除,遣也,治理也;玄,深也,远也;览,观也,照也;疵,瑕也,垢,病也。”[7]此派认为“涤除玄览”是一个认识过程,“览”字通“鉴”,以镜为喻说明“为道之法”在于一种直觉的观照。而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的出土也证明了高亨先生的观点。所谓“涤除”,就是涤垢除尘。尘垢指的是人们的私见与成见,故涤除尘垢,洗去人们的成见和除遣人们的私见,使得头脑清醒明净,再去观察自然。所谓“玄览”,若从老子的思想语境中理解,即深观远照,深则察及细微,远则照见一切,然后就其总的纷繁的现象达成一个统的观察
2.“玄览”还是“览玄”?
冯友兰曾提出:“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它认为,这种观需要另一种方法,它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就要先涤除。”[8]冯先生在这里认为“玄览”即是“览玄”,玄是老子的一个惯用笔法,以玄喻道,是以言其幽深暗微不可测之意。笔者在此并不认同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诚然,玄是《道德经》中一个用来描述“道”的“强为之容”的说法。但在“涤除玄览”这个命题中,老子所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观点,通过对于人心上的私见物欲乃至种种成见加以清净,以达到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灵状态,从而体察自然天道,对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深远观照。而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不能够用感性思维和理性逻辑去把握、描述、转化成一条条的步骤的。道家所推崇的体道之士都是合道之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与道混一,不分彼此的。河上公注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9]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二、“涤除玄览”的思想阐释
1.为道的障碍――涤除的对象
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保持虚静淡泊之心,在老子看来,唯有如此,才能无物不察,无处不识。而在为道的过程之中,由于种种障碍,诸如私情,物欲,成见等等,阻碍人们去体察天道,这些正是老子所要求涤除的对象
(1)贪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在这里老子指出了物欲文明的弊害,他直接目睹到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一味寻求感官的刺激,流逸奔竞,淫溢放荡,使心灵激扰不安,只要求动物性的满足,而导致灵性的损害,不断地累积层叠,造成了心灵的日益空虚,不能保持内心安定
(2)智巧与诈伪
“智”是指机巧之心和继之而来的奸伪之心。正如上面所说,心灵不再保有纯真朴实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