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批评困局与潜`规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艺术批评困局与潜`规则`

当代艺术批评的困局与潜规则 本文开篇是版画艺术家力群作品《鲁迅头像》。在30年代,鲁迅先生作为“新兴版画运动”的提倡者,加之其对左翼美术的支持,也算是美术批评家。如今,艺术批评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的模样了。与文化批评、电影评论、文学批评等相比,艺术批评是个既低调又繁荣的另类存在。我以为,艺术批评的“低调”在于许多用专业名词堆砌的批评文章,只有圈内人才有兴趣阅读,对圈外毫无影响力;艺术批评的“繁荣”则在于,从来都不乏艺术家与画廊花大价钱购买批评家用专业信誉背书的评论文字 艺术批评的困局 艺术批评没有文化批评那么大众化,一个娱乐八卦新闻就可以引发铺天盖地的文化批评,譬如最近所有文化批评家都得对王宝强事件表态。艺术批评没有电影评论那么深入浅出,豆瓣上许多爱好者都能写出精彩绝伦的影评,而对于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能看得懂专业艺术评论已是幸事。艺术批评也没有如文学批评一般零落成泥碾作尘都无人关注,小说可以脱离文学批评而存在,艺术却难以脱离批评而独行 艺术批评的意义不言而喻。最早的艺术评论由评论家阐释绘画中的故事与道德教化。到了20世纪初,由罗杰印象派绘画正名,推动了现代绘画的发展。再到20世纪70年代,格林伯格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发言人。中国民国时期的现代批评颠覆了传统绘画,为现代艺术生根发芽奠基培土。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批评帮助前卫艺术家对抗学院派与体制艺术,帮助当代艺术建立合法性和争夺话语空间 然而新世纪之后,中国的艺术批评逐渐偏离轨道,我们可以随口说出当代艺术批评的弊病:方法论与学科化的缺失、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人情江湖的桎梏……导致当代艺术批评的“失效与失语” 相比之下,西方的学术批评在艺术基金会赞助下,批评家爱惜羽毛,不会出卖自己的专业信誉。批评家谨守着独立性和学术性,每一个值得关注的展览都有不偏不倚的批评文章。西方的批评家也从来未曾停止方法论的创新 而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家为了人情写表扬文字,为了收费给艺术家“坐台”,已成普遍现象,批评的专业性和批评家的信誉一如滔滔长江东逝水。尽管批评界内部也经常自我批评,然而近年来种种学术腐败还是越演越烈。作为艺术从业者中最具思辨能力和自省能力的一群人,当批评家丧失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当代艺术界来说,显然是严峻的问题 当争夺话语权、出售人情文章或者博取公众的眼球成为批评家的首要考量,方法论的研究和针砭时弊的批评自然淡出。那些塞满名词的文字,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着自己的方法论。针砭时弊的批评家也并没有绝迹,只是揭开皇帝新衣的小孩的角色往往由被边缘化的批评家来充当,这是让人悲哀的状况,因为身为“中流砥柱”的批评家纷纷混得风生水起,自然犯不上用批判性的文字来得罪同行。因此,我们看到艺术圈里人人都看到的腐败却没人批判,这当然不是因为没时间,君不见前不久在798举办的劳森伯格展览,批评文章让人目不暇接――因为外国艺术家没有利益关系 对于今天的年轻的批评家来说,要么认同江湖秩序加入某个圈子,在大佬的提携之下,成为圈子文化的共谋者,期待有一天能够熬出头。要么完全放弃严肃的写作,投身于流行文化的潮流,用网络语言来编造艺术八卦史的段子已经成为今天的艺术电媒的潮流。广义上来说,当你拿起遥控器换一个频道,你选择看这个展览而不是那一个,取舍之间也算是一种批评。用网络语言编造的艺术八卦也可以算作“批评”,但是此种毫无深度与洞见的八卦观点对于当代艺术显然毫无意义。同时也消耗了写作者本该用在学术上的精力 “批评”的一个极端是批评语言的网络化、潮流化,另一极端是批评家的“学术文章”越来越晦涩难懂,一味地把各种学术名词生硬地堆砌起来,买单的艺术家也常常认为充斥着哲学名词和专业术语的文字才有“学术价值”。此种风气之下,艺术批评的文章受众越来越小,就算是圈内人都懒得阅读,遑论圈外的影响力 批评家的困境 纵观当代艺术圈的现状,要成为一个理想的艺术批评家,恐怕得有王思聪的身家、德兰修女的品行、苏格拉底的智慧,如此这般才能不偏不倚不坐台地当一个独立的批评家―― 我们当然找不到这样的超级组合 批评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独立性,在独立性缺失的前提下就算方法论有突破,也不过是为批评家写应酬文章提供弹药。专业批评的学科化建设再好,也不过是培养了一批熟练运用技巧写吹捧文字的后来人。依靠艺术批评奖的赞助,只是杯水车薪,各种艺术批评的基金也许奖励了批评家,但是并不妨碍得奖的批评家转过身去继续卖人情文字,奖项只是提高了批评家的价码 而缺乏独立性的原因在于,批评家把收费文章与学术文章混为一体。80年代的批评家用一支笔蘸着满腔热血来给当代艺术书写了理想的开篇。随着当代艺术进入市场,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上,批评家们制定了“公约”,具体约定了批评家的稿酬标准,希望由此“确认自身价值、走向市场并重组公共关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