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诗词创作.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网络诗词创作

浅论网络诗词创作   摘 要:网络诗词创作的平台化、便捷性、突破时空限制及互动性,是其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的网络诗词创作存在着格律不严、粗制滥造、语言盲目复古、墨守古音等弊病。要改善网络诗词创作局面,应该从建立筛选机制、文化部门介入、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推广新韵等方面入手。由此,旧体诗词凭藉网络形式将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网络 诗词创作 旧体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明珠,是古代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传统文学样式,却最终被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击溃而归于式微。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凋零之后,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却与e时代最新载体及传播方式――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呈复兴之势,是令人关注且发人深省的现象 一 世纪之交,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一些作者开始在BBS讨论区发表原创诗词。虚拟社区流行之后,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里,出现了一些诗歌类的讨论专区,而一些专业文学类网站的诗词论坛也在悄然兴起,如中华诗词论坛、清风文学论坛和黄河风诗词论坛等。这些论坛很多已逐渐演变成讨论诗词歌赋的专属区域,而因为发表的作品相当多,栏目有了细致的划分,如中华诗词论坛的首页上,有“绝句专栏”、“律诗专栏”、“辞赋歌行”、“诗品诗论”等分区,足见网络诗词创作交流之兴盛,而随着其不断繁荣发展,论坛上又不断涌现出各种“派别”。这些“派别”以创作者所在的不同区域划分,比如有“江海诗潮(江苏)”“八桂诗海(广西)”“巴蜀诗风(四川)”等颇具“诗经国风范儿”的分区,这样一来,同一地区的不同创作者,既可以在地域区间的小范围内沟通交流,又可以在包含各地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的论坛上找到共鸣,结交知音。可见网络诗词创作表现出一种有限的“繁荣” 网络诗词的兴盛自然有其背后的原因。首先,网络给诗词创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但凡有文学BBS的网站大多都能找到旧体诗词分区,其中以天涯诗词比兴、榕树下的诗词曲赋、国学网、故乡网、九天文化网最为鼎盛,其次还有数十家有名的诗词论坛,这都为网友唱和、回帖创造了便利条件 其次,网络诗词创作是极其自由的,这为作者群体和接受群体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在网上,任何一个乐意创作诗词或赏读诗词的人,都有进入某个诗词圈子的自由、有发表作品的自由、有阅读以及讨论的自由。同时,创作者可以自定体裁,自选内容,自拟标题,条条框框很少,门槛也较低。诗词作者身份也不受任何限制,既有专业教授、在校学生,也有公司职员、商人大贾。相比之下,在古代,参与诗词创作的人员,即便不是士大夫,至少也是书香门第或是有功名之人,而百工商贾、贩夫走卒之类,并不具备学诗作赋的条件,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漫长时期。比如以三曹为中心的建安文坛、梁朝太子萧统的文学群体等,虽然聚集了当时社会上多数的文人墨客集中创作,几乎垄断了整个诗坛,引领诗歌创作的发展方向,但这些诗歌作者的身份都属于士大夫阶层,士庶之别使市井之人无法接触上流社会,即使有诗词创作天赋的艺人商贾,如若舞文弄墨,也不免惹人轻视,不被重视。比如出身寒微却极具抱负的南朝诗人鲍照,在豪门氏族的压抑下,蹀躞垂翼、有志难伸。《南史“照尝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之,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①即使后来鲍照步入了仕途,一直沉沦下僚,也郁郁寡欢。这许多限制,都使作者圈子不能脱离狭小的格局。而今,这些限制统统都被打破了。网友不论身份、不分职业,只需注册账号,也无需实名认证,登陆后就可以在网上观摩、学习、试写、讨论,这种自由,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网络联结了广大的空间,节省了充分的时间,为交流提供了便捷。这种便捷性主要是相对于古代需要用纸质媒介和现实组织作为交流平台的各类传统方式而言。诗词创作者不需面对面,不需参加任何组织,不需纸质文本,只要一开电脑,足不出户,就能进入诗词创作与交流的殿堂。现如今,网上的诗词论坛,很像古人的诗社,许多纷纷以“某某诗社”命名。如“北杜诗社”、“东篱诗社”、“南山诗社”等。我国自古结诗社之风兴盛,不论是庐山慧远大师所创立的白莲诗社,还是清朝十几位女子结成的蕉园诗社,为了共同交流创作,诗人们常常都要经历奔波之苦才能聚集到一起。他们结诗社,往往受到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因为即便是同一地方的若干人同时聚在一起也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远隔万水千山的人了。即便聚在一起,人数也不会太多。因此古人诗词的唱和往往赖邮筒维系。这种障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互联网可以使信息在整个地球的任意地方瞬息可达,万里之遥如同咫尺,成百上千的人一起讨论也不是难事。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古人以邮筒相寄的时代已逐渐离我们远去,像白居易与元稹这样的挚友间遥寄书信相和的诗意情怀已难再有,这多少会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黯然失色。互联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对远方信笺的期望感怀也日益淡去。“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