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知几圆融文史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刘知几圆融文史观

论刘知几的圆融文史观   刘知几,字子玄,唐朝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县)人。因避玄宗李隆基讳,故以字子玄行世。唐初著名史家,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旧唐书》卷一百二、《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皆有传。生于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死后追赠工部尚书,谥日“文”。其《史通》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始进入文学批评史及文学史研究者的视野,聚焦之一即是刘知几的文史观。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指出:刘知几出于著史应兼重信实和应用双重性的宗旨,对史籍文词持不偏主藻饰亦不偏主质朴而折衷文质的观点,刘氏之论“适以混笔为文,只能助杂文学张目而已”。郭绍虞敏锐地觉察到了刘知几兼重信实和实用、折衷文质观点的双重性,这对本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研究发现,“混笔为文”“助杂文学张目”的正是刘知几圆融文史的观点,但郭氏所下“只能”、“而已”之断语恐对刘知几的地位估计偏低。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刘知几的观点及其影响凿幽抉明,索隐发微。浦起龙认为:“夫古今人不相及,望两汉之雄俊则道远,效六朝之藻饰则真丧。唯夫约法严,修辞洁,可以学企,可使质全。为之向道者,《史通》也。”虽不免有夸大之处,确也点明了刘知几观点的重要性。刘氏观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反对以文为史,力倡以史为文 “文、史是人对两种文本性质的分辨,它们的分合既反映了文本创作的实际,更反映了人的认识的深化和细化。”先秦两汉时期,在时人的观念中,文史是一体的。《韩非子“截敏辨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韩非子谈的是对君主进谏的难处和深感忧患的原因,但也可从中看出先秦时期文与史相生相成且可以相提并论。《汉书云:武帝之时,“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史学家司马迁、文献学家刘向与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王褒同以文章见称于时,这从侧面折射出史文一家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 文史关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着深化和细化的持续性发展过程。到了汉末魏初,就出现了以史为文的肇端。如刘劭《人物志“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其中“能述文著作,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又云:“文章之才,国史之任也。”显然刘劭持以史为文的观点,认为述文著作者主要指著史者。但此种观念只是昙花一现,立刻被以文为史的浪潮所吞没。《史通“略观近代,有齿迹文章,而兼修史传。其为式也,罗含、谢客宛为歌颂之文,萧绎、江淹直成铭赞之序,温子舁尤工复语,卢思道雅好丽词,江总猖獗以沉迷,庾信轻薄而流宕。”刘知几略览南朝文士编修的史传,发现他们将史传要么写成歌功颂德的文章,要么写成铭、赞的序文。文士们有的擅长对偶之词,有的喜好骈俪之句,或沉迷艳辞而不能自拔,或过于轻薄而不知收束。这是刘知几对六朝文人撰史的批评。史书之靡丽文风,余波所及一直延伸到初唐官修史书,造成史著之书“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龟兹造室,杂以汉仪,而刻鹄不成,反类于鹜者也”(《史通)。反对以文为史的做法“是刘知几的核心观点,是贯穿于《史通》全书的主旋律,我们在《史通》的很多篇章都能听到它的回响和变奏”。 本文要提及的是刘知几在反对以“文”为“史”的同时,上承刘劭之言,力倡以史为文。其《史通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 《诗经“尹吉甫美宣王也。”都是尹吉甫颂美周宣王所作,《诗鲁颂》中《?o》、《有?》、《泮水》、《?[宫》四篇,毛序认为皆为鲁僖公而作。《汉书“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其中《离骚》为“屈平疾王(按指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文选》载宋玉《高唐赋》,赋楚襄王梦高唐神女之事,李善注云:“此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这些作品就内容讲,很难说是真实的,仅就《离骚》和《高唐赋》而言,里面屈原上天寻帝、宋玉邂逅神女之事,即使是刘知几也应该明白是虚构的。但刘知几还是说:其文章“不虚美,不隐恶”;文学家也“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刘知几沟通文史的桥梁是“不虚美,不隐恶”。所谓“贤良正直”,便是刘知几对文学家与史家的共同评价标准。内容虚构的事实和无“虚美隐恶”的评价看似相悖实则相通,原因就在于这些文章是刘知几为达到通贯文史、以史为文之目的而树立的高标。 刘知几力倡以史为文的观点,故对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难以理解。钱钟书曾经议及《史通》这一点: 《史通“……今俗文士,谓鸟呜为啼、花发为笑,花之与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