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1篇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ppt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1篇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的根据。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为减轻地震灾情,地震多发区应做好哪些工作? 【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结合图表资料分析。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第(4)题,从灾害预报,加强抗灾、救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增大。 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 (4)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③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④加强民众自救训练,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21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二、教材P22思考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了解:1.灾情的历史发展变化。 2.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 掌握: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应用: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核心要点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第3节 基础自主梳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表现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增加环境的_________ 超强度开发利用__________、破坏___________,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_________________ 举例 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局部________、减轻__________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的发生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使_______________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等 基础自主梳理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良性循环 稳定性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水循环 旱涝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洪水和沙尘暴 思考 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面状况不等同于地表环境。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最重要灾损:__________。 (2)最活跃的受灾体:______。 (3)影响人自身易损程度的因素:____________、灾中的应急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易损性差异 (1)建筑用地与耕地:同级地震,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______耕地。 (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洪水径流增加,加重城市_________。 (3)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_________,从而减轻_________________。 人员伤亡 人口 灾前防范意识 灾后的自救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