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网络 一、两弹一星 二、航天技术 三、籼型杂交水稻 为什么我国要研制核武器? 一、“两弹一星” 背景: ①、新中国遭受“核威胁”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世界主要核国家从研制原子弹到氢弹所需的时间 原子弹爆炸 氢弹爆炸 中国导弹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想一想:卫星有什么用途? 二、航天技术 多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 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 运载火箭技术已能承揽为外国人发射卫星的能力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运载火箭 国旗印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 2003年 请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神舟5号 载人飞船 神 舟 飞 船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1、10, “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3、25, “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 “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5,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三、籼型杂交水稻 发明者:水稻专家袁隆平 时间:1973年 贡献: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荣誉: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人民政府的重视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 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 我们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奉献、集体利益至上,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在工作上做到认真严谨,在利益前有淡泊情怀。通过学习,增强我们的热爱祖国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拼搏探索意识。 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写信给中共中央,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意义: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新材料 海洋技术 唇枪舌剑 青少年上网利大还是弊大?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分析问题 7、“两弹一星”是指 ( A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思考? 转基因食品 三、“863计划” 2、提出的时间及人物: 王淦昌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杨嘉墀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空间自动控制专家。 王大珩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陈芳允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电子学家。 邓小平对四位科学家的建议的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由于四位科学家提出建议和 邓小平做出批示的时间都在 1986年3月,因此该计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