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不倦的科学探索,而无穷的求知欲又可能造成人类伦理道德的堕落。 科学与艺术的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的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 ,随着科学与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消失了. ----卢梭 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技术为什么目的服务?“责任伦理” 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 负面效应的原因 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 真善美的统一 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相互冲突问题 真善美统一:科技活动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 科学“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只要他能够从自私欲望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种感情就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准则。这样的感情同那种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常相象的。”只有这种体验,才会“被自然界所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单性和美强烈地吸引住,去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 生命科学伦理 安乐死:“死亡天使”是谋杀还是行善? 医生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吗? 人们有选择“有尊严”地死亡的权利吗? 对于绝症弥留病人,是延长生命即延长其痛苦符合人道,还是无痛苦致死符合人道? “母代女孕”与“出租子宫”:新的乱伦和器官商品化? 1997年,南非诞生世界上第一例“母代女孕”的试管婴儿,引发一场家庭血缘伦理的争论:提供子宫者是该婴儿的母亲还是外婆?人类良知能接受吗? 生殖研究:致病致命基因的剔除和修补、试管胚胎的性别选择:生命与人种的人为干预和改良? 以克隆人为主题的伦理争论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多莉羊。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克隆人研究: 1. 无论是从科学或技术的角度都反对克人; 2. 无论从科学或技术的角度都可以克隆人; 3. 作为科学研究应允许研究克隆人,但用技术手段克隆人应慎重。 1997年3月,我国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对克隆人表明的立场是: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 克隆是对人类遗传性状的人工控制,可能引发的后果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种的过强干预,可能影响人类的自然构成和发展;克隆人的生理性状是完全受控制的,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若用于控制性别比、人种结构或生产商品化的器官,其后果更难预料。 从家庭伦理的角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亲系关系及其确定标准。 从性伦理的角度:改变了人类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生产与性爱分离,破坏了男女基于性爱而获得后代的情感,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基本性伦理。 从遗传学的角度:将损及人类基因组的多样,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型的权利,可能导致人种的退化。 从哲学的角度:使正常的生与死的概念发生动摇。 医学技术伦理 人工生殖和器官移植的道德审视 人工生殖技术: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试管婴儿)、无性生殖技术等,其直接的伦理后果: 对传统生育观念的冲击; 使人际关系复杂化,特别是异源人工授精,出现了生物学父母与社会学父母的分离,其权利和义务都需在法律、道德上作出界定。 “精子交易”、“代理母亲”:生育商品化? 器官移植,特别是异体移植的问题: 器官移植的来源:知情同意 — 鼓励自愿和知情同意支配收集器官的道德准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谁该接受移植?怎样选择是公正的? 人体器官可以商品化吗?能够接受富人购买器官、穷人只能出售器官的现实吗? 信息技术伦理 防不胜防的黑客(hacker)犯罪 美国心理学家奥布拉恩:“一名电脑爱好者,如有严重的心理变态,就可能以电脑为心理发泄的工具,这种人即使坐在家里,也有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别人的有关信息,其中有些是允许的,有些属于个人隐私,这就使保护隐私权这一现代社会一直面对的人际问题又有新发展。 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 完善技术发明者、使用者和观察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 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延伸。 信念伦理往往高估人们的理性能力,导致对实践理性的忽视。 尤纳斯(Hans Jonas):科技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人类行为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实践主体的预见和评判能力,因此需要一种“责任的绝对命令”(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建立完善的社会体制和面向技术的伦理秩序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社会技术伦理秩序 制定以规避技术风险与保障科技的人道主义应用为目标的法规。 生物技术领域: 197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 1986年,经合组织:《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化准则》 1989年,德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基因工程法》 1990年,英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