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_植物源农药.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 究 现 状 3. 研 究 前 景 3.1 杀虫植物的直接开发利用 3.1.1 应用范围 3.1.2 防治对象 3.2 植物杀虫物质的间接开发利用 3.1.3 施药适期 3.1.4 效果评判 3.1.1 植物杀虫剂的应用范围 根据植物源农药的特点,应首先考虑将其应用于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等防虫以及城市园林绿化防虫。 再者,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植物杀虫剂的品种少,产量低,显然将这些有限的植物杀虫剂用在上述场合比之用于大田粮、棉、油作物防虫更能显示其独特的优点,更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1.2 植物杀虫剂的防治对象 绝大多数植物杀虫剂的杀虫谱相对合成杀虫剂较窄,甚至有明显的选择杀虫作用,即对有的害虫毒力很高,而对另一些害虫的毒力很低,甚至根本无作用,因此,将植物杀虫剂用于防治对其敏感的害虫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3.1.3 植物杀虫剂的施药适期 绝大多数植物杀虫剂对害虫的毒力相对于合成农药均较低,施药策略应是“治早、治小”。一般在卵高峰期、幼虫1—2龄期。 3.1.4 植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的评判 评判指标:一般不宜以死亡率或虫口减退率等作为评判药效的指标。因为植物杀虫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昆虫的拒食作用、忌避作用、抑制生长发育作用等特异性作用。在施药后的短时间内,害虫往往不会死亡,加之有些害虫一年多代,世代重叠。 3.1.4 植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的评判 评判时间:植物杀虫剂有些是速效的,比如烟碱制剂,一般24h即可评判药效;另一些植物杀虫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拒食作用等,属于“缓效型”杀虫剂,一般不能短时间内判定,可根据具体的防治对象,在施药后3d、7d、15d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正确地评判其药效。 3.2 杀虫植物的间接开发利用 3.2.1 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 3.2.2 探索新的作用靶标 类推合成,创制新农药 生物合理设计,创制新农药 基 本 知 识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现 状 1. 基本概念 2. 发展简史 3. 作用方式 4. 有效成分 5. 主要特点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3. 研究前景 1. 样品采集 2. 活性成分的提取 3. 有效成分的分离 4. 结构鉴定 研 究 方 法 4.1 样 品 采 集 4.1.1 采集部位:根(鱼藤、雷公藤、苦皮藤等)、茎(川楝)、花(闹羊花)、种子(印楝、巴豆) 4.1.2 采集时间:一般而论,采集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植物及所要采集的部位来决定。对大多数植物来说,要采其根、茎,则在秋天进行为宜,因为许多次生代谢物质在秋季的积累较多。 研 究 方 法 4.1 样 品 采 集 4.1.3 样品保管:采集的样品应该明确记下植物学名、采集地点、采样日期(季节)以及植物部位;杀虫活性物质一般对光、热不稳定,因此最好将其放在室内通风处晾干,不宜在阳光下曝晒或高温烘焙。 * * 植 物 源 农 药 基 本 知 识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现 状 1. 基本概念 2. 发展简史 3. 作用方式 4. 有效成分 5. 主要特点 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狭义概念,指直接利用植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植物的某些部位而制成的农药。广义概念,还包括按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农药。 1.植物源农药的概念(botanical pesticides) 植物源杀虫剂(botanical insecticides) 植物源杀菌剂(botanical fungicides) 植物源除草剂(botanical herbicides) 中国《周礼·秋官》记述“嘉草攻之”、“莽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防治害虫的方法 我国公元6世纪, 藜芦作杀虫剂欧洲18世纪中叶才有藜芦治虫的报道。 19世纪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应用逐渐从经验使用阶段上升到科学试验阶段。 19世纪60年代开发相对安全的植物源农药重新受到重视。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学、化学等迅速发展也为深入研究植物源农药创造了条件。 2. 植物源农药的沿革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具有毒杀作用。如除虫菊素(pyrethrins)、鱼藤酮(rotenone)、烟碱(nicotine)等;包括由植物天然有效成分衍生合成的农药,著名例子有拟除虫菊酯类(pyrethroids)和氨基甲酸酯类(carbamates)两大类杀虫剂。 3.1 触杀和胃毒作用 植物毒素phytotoxin 3.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方式 植物活性物质能抑制昆虫味觉感受器而阻止其摄食。如从印楝素(azadirachtin)和从柑桔种子提取的类柠檬苦素(limonoids)都是高效拒食剂。 3.2 拒食作用 拒食剂antifeedant 植物活性物质对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