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记忆史的重构
入清以来流传不绝的 “男
历 史 重 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生
的 夏 降死不降”诸说 , 原本属于汉族
记 忆 晓 民众对于明清易代不能忘怀的
构 虹 民间记忆 。时至清末 ,尤其是一
九 ○三到一九 ○五年间,对“男
降女不降”的言说更形成高潮 。由此发掘的新义 , 也成为带有鲜明时代
印记的历史重构 。
很明显 , “男降女不降”拒绝投降的对象 , 即为满人建立的清朝政
权 。因而 ,晚清论者从中抉发的第一义 ,便是“民族主义”。其产生于提倡
“排满革命”的群体中,正无足怪 。
一九 ○三年六月九日, 《苏报》主笔章士钊发表了《读 〈革命军〉》。文
章认为 : “居今 日我国而言教育普及 ,惟在导之脱奴隶 、就国民。”而“革
命”正是惟一的实现途径 。此“革命”之定义自带有晚清特色 , 章氏的举
例也适时地引向“排满”话题 :
教育之术 , 在因其所已知而进以所未知 , 因其潜势力而导之以
发达 。吾国乡曲之间,妇孺之口,莫不有“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
生降死不降”之谚 ,而见满人者无不呼为“达子”,与呼西洋人为“鬼
子”者同,是仇满之见固普通之人所知也 。……夫革命之事 ,亦岂有
外乎去世袭君主 、排贵族特权 、覆一切压制之策者乎 ? 是以排满之
见实足为革命之潜势力 ,而今 日革命者所必不能不经之一途也 。
虽然作者并不“仅仅以仇满为 目的”,而进一步要求“输灌以国民主义”,
但他显然深知“排满”的口号对于汉族民众更具煽动力 。因此 ,将“排满”
作为 “革命”最基本的内涵与最有效的动员手段 , 也成为晚清革命志士
的自觉行动 , 比之其他矫枉的辩正予人印象尤深 。
而在转化源于历史记忆的 “男降女不降”以为现实斗争的资源方
面 , 章士钊的说法更提供了最佳标本 。以民间流传 、妇孺皆知的谣谚证
实“仇满”乃汉民族之共同意识 ,并希望借助政治启蒙读物的引导 ,使之
发扬光大 ,从“革命之潜势力”积聚而成主动力 ,真正掀起推翻满清王朝
的革命风潮 ──应该说 ,章氏的这一期待并未落空 。
77
有必要说明的是 , 在 “排满”实为政治革命而非单纯的种族革命这
一意义上 , 晚清革命派的“仇满”也与历史上的“夷夏大防”从根本上做
( )
出区划 。不过 ,在《释仇满》一九 ○三年四月十一 ———十二日《苏报》中
对此加以分疏的章士钊也承认 , 传统的“华夷之辨”在当时很容易与来
自西方的“民族主义”嫁接 ,而成为后者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 。而以“种
族之见”为表 , 以“民族主义”为里 , 正是晚清阐扬“男降女不降”现代意
义的论者一致的选择 。这也使得明末清初的史实得以最先进入其人的
视野 ,反抗异族统治便成为革命派讲说清朝史的一条贯穿的红线 。
一九 ○四年七月十三 日《警钟 日报》的“史谭”栏 , 即专门以《妇女不
降》为标题 ,大力表扬明季妇女超逸前代之处即在民族意识的觉醒 : “秦
汉以降,妇女以奇节著闻者 ,彪炳于史册 ,然卒未有为民族殉身者 。惟明
季妇女 ,其志尤坚 。”于是 ,晚清对于明季殉难妇女的叙述 ,也一律赋予
“为民族殉身”的至高意义 。不屈而死的女子与“降志辱身”的男子形成
鲜明反差 ,更成为晚清谈论明季史事者特有的思路 。就中,后来倡立南
( )
社 、“以文学来鼓吹民族革命”柳亚子《自传》的柳亚子与陈去病 , 以及
高旭的叔叔高燮 、弟弟高增 , 当时虽或不相识 , 却已在一些报章上共同
撰稿 ,相互激荡 ,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