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泛论物理学之美.docVIP

闻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泛论物理学之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闻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泛论物理学之美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 --------------------------------------------------------------------------------   4月26日,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而回到清华,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一本科普书带给12岁杨振宁诺贝尔梦   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她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童年的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至少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1929年,在他7岁时随父亲来到清华,开始在清华园内读小学,自称“清华的每一棵树都爬过,几乎每一棵都研究过。十二三岁在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第31中学)念书的时候,喜欢东看西看。有一天发现一本“神秘的宇宙非常有意义,书中讲述了20世纪到当时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一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他回家就和父母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身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子,没有读数学呢?杨先生解释,因为父亲杨武之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地把实际的事情搞上去,所以建议他读化学。在报考大学之前,由于中学没有学过物理,杨振宁于是闭门一个月自修物理,竟然发现物理十分有意思,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就转到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大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又教了几年书,随后决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杨振宁之所以选择这所大学,不仅仅因为是他父亲的母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费米在那里教书。   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   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怎么可以称之为风格?杨振宁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结构不同的美与妙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的风格就不相同。狄拉克方程式奠定了今天原子和分子的基础,解释了无数的物理化学现象。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20世纪物理学几个重要发展之一。   38年以后科学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堡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从一个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