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材料-过控-3-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要点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是指将激光束、电子束和离子束(合称“三束”)等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能源(一般大于103W/cm2)施加到材料表面,使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以获得特殊表面性能的技术。 激光束加工 电子束加工 等离子束加工 钢的表面处理强化 进行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使表层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大幅度改变(如形成微晶、纳米晶、非晶、亚稳成分固溶体和化合物等),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特殊性能。 束流技术还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工件变形小、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由于这些束流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可对材料表面 离子束溅射系统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 1、激光束表面改性技术 激光束能量密度高(106W/cm2),可在短时间内将工件表面快速加热或融化, 而心部温度基本不变; 当激 光辐射停止后,由于散热速度快,又会产生“自激冷”。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CO2激光器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 ⑴ 激光表面淬火(激光相变硬化) 激光表面淬火件硬度高(比普通淬火高15~20%)、耐磨、耐疲劳,变形极小,表面光亮。 已广泛用于发动机缸套、滚动轴承圈、机床导轨、冷作模具等。 激光表面淬火件 激光表面淬火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⑵ 激光表面合金化 预先用镀膜或喷涂等技术把所要求的合金元素涂敷到工件表面,再用激光束照射涂敷表面,使表面膜与基 体材料表层融合在一起并迅速凝固,从而形成成分与结构均不同于基体的、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化表层。 已成功用于发动机阀座和活塞环、涡轮叶片等零件的性能和寿命的改善。 激光合金化热剪断刀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是以在电场中高速移动的电子作为载能体,电子束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09W/cm2。 除所使用的热源不同 外,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与激光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和工艺基本类似。 凡激光束可进行的处理,电子束也都可进行。 电子束表面改性装置 2、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 与激光束表面改性技术相比,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于电子束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所以加热的尺寸范围和深度更大。 ②设备投资较低,操作较方便(无需象激光束处理那样在处理之前进行“黑化”)。 ③因需要真空条件,故零件的尺寸受到限制。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 3、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 离子注入是指在真空下,将注入元素离子在几万至几十万电子伏特电场作用下高速注入材料表面,使材料表面层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发生变化的方法。 离子注入航空液压泵配流盘 离子注入设备 三束表面改性技术 离子注入的特点是: 可注入任何元素,不受固溶度和热平衡的限制; 注入温度可控,不氧化、不变形; 注入层厚度可控,注入元素分布均匀; 注入层与基体结合牢固,无明显界面; 可同时注入多种元素,也可获得两层或两层以上性能不同的复合层。 离子注入机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离子注入可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蚀性、抗疲劳性、抗氧化性及电、光等特性。 目前离子注入在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及医 疗等高技术领域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具和模具制造工业的应用效果突出。 离子注入处理的铣刀片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 课后作业 P47,习题和思考题 1、2、4、7 * * * * * * 气体渗碳法示意图 3、渗碳方法 ⑴ 气体渗碳法 将工件放入密封炉内,在高温渗碳气氛中渗碳。 渗剂为气体 (煤气、液化气等)或有机液体(煤油、甲醇等)。 优点: 质量好, 效率高; 缺点: 渗层成分与深度不易控制。 钢的渗碳 ⑵ 固体渗碳法 将工件埋入渗剂中,装箱密封后在高温下加热渗碳。 渗剂为木炭。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渗速慢,劳动条件差。 ⑶ 真空渗碳法 将工件放入真空渗碳炉中,抽真空后通入渗碳气体加热渗碳。 优点: 表面质量好, 渗碳速度快。 真空渗碳炉 钢的渗碳 4、渗碳温度:为900-950℃。 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度层一半处的厚度): 一般为0.5-2mm。 低碳钢渗碳缓冷后的组织 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0.85-1. 05为最好。 渗碳缓冷后组织:表层为P+网状Fe3CⅡ; 心部为F+P; 中间为过渡区。 钢的渗碳 5、渗碳后的热处理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为160-180℃。淬火方法有: ⑴ 预冷淬火法 渗碳后预冷到略高于Ar1温度直接淬火。 渗碳后的热处理示意图 钢的渗碳 ⑵一次淬火法:即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淬火。 ⑶ 二次淬火法: 即渗碳缓冷后第一次加热为心部Ac3+30-50℃,细化心部;第二次加热为Ac1+30-50℃,细化表层。 渗碳后的热处理示意图 钢的渗碳 常用方法是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到Ac1+30-50℃淬火+低温回火。此时组织为: 表层:M回+颗粒状碳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