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 点 诠 释 准确是在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古人在用词上尤其严谨,古代苦吟诗人,如贾岛、孟郊者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捻断数茎须”。为了一个词用得准确,可以想三五年。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经典的古诗练字就是范例。 例2、对下面两句话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有的科学家指出,这种说法事实根据不足。 A 有的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而导致癌症”的观点,事实根据不足。 B 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说法,事实根据不足。 C 有的科学家否认“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观点。 D 有的科学家指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说法,事实根据欠妥。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3分)(06天津)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 * * * 语言表达 准确、鲜明、生动 高考专题复习 考点阐释: “准确、鲜明、生动”是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内容。 “准确、鲜明、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专题复习(一) 语言的准确 准确诠释 语言的准确,就是要求使用贴切的词语,表达明确的概念,构成恰当的句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也就是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准确,指完全符合标准或实际情况。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 1.结合语境,使用贴切的词语,运用恰当的句子; 准确诠释 2.结合语境,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语言运用要达到“准确”的目的,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3. 结合语境,合理表达思想感情。 考查范围 1、用词准确 注意用词要符合情境,对象,范围。 2、筛选准确 准确归纳、筛选信息,真实有效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 3、转换准确 转述要符合具体语境要求,不要曲解原意。 例1、下面是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划线处的表达与整段文字不协调。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修改。(不能改变原意,不能增删字数)(5分) 这棵苦瓜就像一株病苗,自生自长,一副孤苦伶仃的样子。然而他却终于努力地活了下来,并渐渐地长大。他似乎对周围充满了敌意,一天比一天不守规矩,或故意侵占番瓜的领地,或偷爬到冬瓜架的上面胡乱缠绕。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他捆绑起来,限制他的生长。 2007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示例:一个弃儿(孤儿、病儿) 胡搅蛮缠约束他的行为(限制他的行动) (第一处形成恰当的比喻;后两处构成拟人。第一、二处每处2分,第三处1分) 歧义 偏指 正确 不符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2、符合心理 3、符合程度 4、符合对象 5、符合事理 例2: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例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例4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例3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把诗人急切盼音书又怕不祥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维妙维肖。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例5:有一个贝壳迷花了十几年的心血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