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走向滑动断层slip2.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挤出构造 Tapponnier和Molnar(1976,1982)分析了亚洲断裂分布和性质,认为其型式类似于刚性体平面挤入塑性体的剪切滑移线场的几何图形。纯剪切发生在滑移线上,两种类型剪切线,即α和β剪切线,在地质上分别代表右行和左行走滑断层。它们彼此呈直角相交。 Indus fan Bengal Fan Tibetan plateau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 in map view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prior to Indo-Asian collision Amount of convergence = ~ 2000-2500 km Regional Interpretation Tapponnier et al, 1986 Armijo et al., 1989 Houseman and England, 1996 Distributed Shortening India Tibet India Tibet India Tibet India Tibet 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由挤入造成的刚-塑性体的变形取决于挤入体的形状。平直刚性体能解释东喜马拉雅的东北部断层,楔形刚性体能解释喜马拉雅西部和巴基斯坦处断裂。而挤入体为平直三角形时,适合于解释喜马拉雅东端和缅甸接合处。右行的红河断裂平行于α 线,而左行的阿尔金断裂大致平行于β 线。 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Tapponnier等还模拟了东南亚和华南构造演化(图5-10)。当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并挤入时,第一期(距今50~20 Ma)东南亚块体被挤出800~1000 km,南海也随红河断裂左旋活动而张开。第二期时(距今20~10Ma)使华南地块包括西藏沿着阿尔金-甘肃-渭河断层向东移动达几百公里。 Burke等(1985)将这种由于弧-陆碰撞或大陆碰撞而产生的走滑作用和由此而产生的地块被挤出的现象称作构造逃逸。如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距今10 Ma前)导致阿纳托利亚地块向西部的爱琴海方向滑移。 八、斜向构造 擦痕 阶步 滑抹晶体 实质上,斜向断裂在自然界更为普遍。 长期以来,关于断裂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正向运动(挤压、拉伸),和平移运动,而忽视了斜向运动。 侧伏角 如果断裂面运动矢量与断层面走向线之间斜交(?代表断层面运动矢量与断层面走向夹角,即侧伏角),根据侧伏角大小将断层运动学命名进一步分为如下: 0??10?(图1-3右图1区) 断层运动主要沿断层走向方向运动的,命名为平移断层(大规模称之为走滑断层; 10??45?(图1-3右图2区) 沿断层走向方向运动为主的,但兼有走滑运动,命名为正(逆)—平移断层; 45??80?(图1-3右图3区) 沿断层倾向方向运动为主的,但兼有正向运动,命名为平移—逆(正)断层; 80??90? A.M.Casas等(2001 )提出在脆性/韧性下三套斜向挤压模拟模型:(1)简单斜向挤压;(2)斜压与变形上盘的隆升剥蚀区结合;(3)斜压与上盘剥蚀及在隆起根带沉积的结合。 在一系列实验中,不同聚敛的角度?,从0?(纯平移)到90?(纯逆冲作用)的模型应用显示,??15? (斜压平移占主导)与??30?(斜压逆冲推覆)之间形成的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别。小角度聚敛(0????15?)形成的构造是一个典型的走滑特点(R和Y断裂)。显示断展褶皱几何学和弯曲,为逆冲—平移断裂。断层倾角也显示明显的变化,当斜向聚敛角度??15?时,断层倾角大于70?;当斜向聚敛角度?30?时,断层倾角小于40?。 斜压运动学理论方面已得到广泛研究(Sabderson and Marchini,1984;Fossen and Tikoff,1993,1998;Fossen,1004;Tikoff and teyssier,1994;krantz,1995,Dutton,1997;Jones et al,1997,Merle and Gapais,1997;Dewey et al,1998)。少许的研究者完成了斜压构造模拟模型的建立。Hoeppener等(1969)和Lowell(1972)首次报道了利用粘土实验的方法。Lowell(1972)描述了斜压聚敛方向与边界面夹角在12?时覆盖在泥箱的硬块体的变形。Wilcox等(1973)描述了当聚敛夹角在2?的纯走滑段和聚敛夹角在15?时的聚敛断层之间的构造变形。在纯的走滑段,断裂样式由同向斜向R断裂、反向R1断裂与块体剪切方向高角度相交,同向P断裂、不对称的R断裂和Y断裂,平行块体运动方向(Kchalenko,1970)。聚敛夹角在2?时形成的斜向雁列褶皱与运动方向大角度相交。聚敛夹角在15?时,变形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