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现状与对策.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现状与对策

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 从我国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状况出发,探讨现今杂草化学防除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系列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剖析,给出可行性对策,预测化学除草剂研发与应用的新趋势 关键词 除草剂;化学防治;农田杂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3-02 1 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除草剂的新品种和新剂型得到了长足发展,给杂草的防治也带来了一场革命,各农田经济作物产量不断增加。除草剂已取代人工、动物和机械防除等[1]方法,成为最为主要的杂草防治措施 1.1 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杂草类别 据调查,我国农田杂草共有580种,其中恶性杂草15 种,重要杂草31种,以及区域性杂草23种[2]。据统计,全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在0.73亿hm2以上,保守估计,杂草引起的粮食减产量至少在1 750万t以上 水稻、小麦与玉米是我国最为重要的3种基本经济作物,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在3 000万、2 400万、3 800万hm2以上,总种植面积超过9 500万hm2;三者产量分别为2.1亿、1.3 亿、2.2亿t左右,总产量超过5.7亿t。其中,水稻田常见杂草24种,一般杂草97种,恶性杂草种类有稗、鸭舌草、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3]。麦田杂草主要是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近年来,麦田杂草群落和优势种发生变化,抗性禾本科杂草在部分地区多有发生,其中恶性杂草,如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猪殃殃、泽漆、婆婆纳等[4]的发生越来越重。玉米田杂草危害主要是禾本科杂草,如麦苗、马唐、牛筋草等;阔叶杂草,如反枝苋、马齿苋和苍耳等[5]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在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hm2,总产量在1 600万t左右。花生田发生的杂草危害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其量占花生田杂草总量的60%以上;其次为菊科、苋科、茄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等[6]。棉花作为我国另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遭受的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每年危害面积约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7%,导致棉田年减产25.5万t,平均减产15%[7]。据统计,我国棉田杂草种类繁多,共涉及25科60种,重要种类有苍耳、长芒苋、曼陀罗和宾州蓼等 1.2 我国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及作用机制 近年来,我国化学除草剂的需求在逐步增加,其用量约占农药产品总用量的15%,而发达国家的化学除草剂用量比例所占份额更高,如美国,可达40%以上。现今,我国上市的化学除草剂有效成分已超过100种,使用量排名位于前几位的分别为莠去津、甲磺隆、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异?f草松、甲氧咪草烟、唑嘧磺草胺、烟嘧磺隆、噻草酮和胺苯磺隆[8] 化学除草剂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分类方式有2种。按疏导性分类,化学除草剂可分为触杀型与内吸传导型。触杀型是指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如百草枯;内吸传导型是指药剂被根系或茎叶吸收后,能够在植物体内输导,将药剂输送到其他部位,甚至遍及整个植株,如2,4-D丁酯、草甘膦等。按使用方法可分为茎叶处理剂与土壤处理剂。前者是指以茎叶处理法施用,通过杂草的茎叶或根系吸收,如盖草能、草甘膦等;后者以土壤处理法施用,通过杂草的根、芽吸收而发挥除草剂作用,如乙草胺、甲草胺、氟乐灵等 化学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5类:一是生长调节剂类化学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内源激素,使植株中毒后表现为扭曲、变弯、致畸。其特点是效果快、价格低和杀草广谱,缺点是不死根,其代表农药有2,4-D丁酯、二甲四氯钠盐、麦草畏、二氯喹啉酸等。二是光合作用抑制剂多为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如联吡啶类、百草枯和莠去津等。植株中毒后,斑点性失绿、黄化、枯萎死亡;或在植株出苗见光后产生中毒症状,植株中毒后从叶尖,叶脉先失绿,最终干枯死亡。三是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或抑制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进而抑制植株新叶生长,特点是植株中毒不死也不长,代表类别有草甘膦、苯磺隆等。四是脂肪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分为2类,一种是幼苗生长抑制剂,表现为幼芽不长,芽扭曲,如乙草胺、敌稗;一种是引起杂草茎杆坏死,茎节点坏死,如精喹。五是细胞分裂抑制剂的典型作用是抑制植株细胞有丝分裂,抑制植株幼芽生长,不生次根,如氟乐灵 2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剂使用中面临的问题 2.1 农田杂草种群演替加快,恶性杂草发生情况趋于恶化 由于化学除草剂只能针对指定种群杂草起到防治作用,而不同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伴随生长的杂草种群亦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农田杂草种群的轮番演变。例如,稻区种植区多单一使用丁草胺、乙草胺类除草剂[9],该类除草剂能明显抑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