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教师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5年至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诗歌鉴赏汇集 2005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分析】第?1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2)【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第(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2006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坡前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释:1伯时,画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分)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两联为第一个层次,复述图画内容。后两联为第二层次,赞美苏轼和李公麟的竹、石、牛画得好。 (2)丛竹、怪石在中国画中都是有特定意义的图画符号,古人往往借竹之有节、石之顽坚自砺。苏轼也不例外。李公麟在苏轼的《丛竹怪石图》上添画“阿童牧牛”是何用意?(2分)有人认为黄庭坚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更薄于牛”,你如何理解?(3分) 参考答案:调和原画中砺志自勉的严肃和冷峻,赋予其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看起来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然而,考虑到石头顽固不易残的特性,也就可以知道“牛砺角犹可”的原因是不会“残我石”。所以,作者要表达的是“石吾甚爱之,竹吾甚爱之;砺角石尚在,牛斗竹必残”。同时,对砺角、斗牛的担忧还侧面赞美了李公麟将“牛”画活了,也就自然地表达了黄庭坚对画中“牛”的喜欢。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