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摘要】明代国家制度建设日趋成熟,在司法、行政、议政等方面规范了社会行为。士大夫群体、包括官员,在监督方面的意识大为提高,明代官员的监督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关键词】明代 官员 监督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在《死节论》中说,“死合于义之为节,不然,则罔死耳,非节也。人不可罔生,亦不可罔死”。明代官员的“死节”思想源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传播和实学思潮的勃兴。无论是追求心性之学的士大夫,还是崇尚经世致用的官员,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因抨击张居正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拖着残废的腿四处奔走,呼吁为张居正平反昭雪,不正是这样的精神体现呢?这种“死节”精神体现在他们对于谏言监督触发圣怒的不卑不亢上,即使被廷杖也要忠言敢谏 明代有的官员即使被廷杖也要忠言敢谏 廷杖,既凌驾于国家法律制度之上,又呈现鲜明的制度属性,它是皇权专制的伴生物。丁易在《明代特务政治》中讲:“所谓廷杖,便是在朝廷之上,行杖打人……。在明代廷杖是没有法律规定的,无论多大官员,只要皇帝下令,立刻就可以拖下去鞭打,认为廷杖的随意性很大,也没有法律规定。实际上,明代的廷杖虽不属于国家正法,但它有例可循,具备了“制度”的基本属性 廷杖并非明代首创,而是袭自前代的传统。据顾炎武《日知录“官受杖撞郎之事始于汉明,后代因之,有杖属官之法”。汉代以后各朝屡有使用,如《隋书?G劝他“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他才稍有收敛。唐玄宗也曾在朝堂之上杖决御史蒋挺和秘书监姜皎。元代的皇帝和后妃都曾使用廷杖之刑,甚至中书省官也难以幸免。明代的廷杖实行最普遍、次数和人数最多、影响也最大。对此,《明史“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这里认为廷杖由明朝首创是不准确的 “杖刑”是中国传统法制体系中“五刑”之一,对官员同样适用。笞、杖、徒、流、死的“五刑”之制始自汉代,一直用到民国。笞和杖都是对犯法者肉体的惩罚。五刑中的笞、杖刑适用于官员,明朝官员一致拥护。洪武初年,叶伯巨在给朱元璋的《万言书》中说“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明前期的李东阳《应诏陈言疏》也认为:“今之五刑,最轻者为杖、为笞,然杖有分守、数有多寡,极为详慎。”由此可知,以廷杖处罚官员,在司法实践上有章可循,它甚至还参考了杖刑中的若干条款,如等则、刑具和程序等 明代的廷杖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实施规则。包括廷杖的发起、执行和后果处置等,尤其是执行过程中的程序、监督、执行等。明代廷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官员的言行(奏疏)触怒了皇帝,而非在临朝听政时的一时起意。如嘉靖初年,通政使张选因太庙?祭之事上疏,“上御文华殿,览疏震怒。命廷杖八十,杖折者三”。天启七年(1627年),叶向高劝说熹宗不要为大臣奏疏发火、屡用廷杖时说:“近因陈奏烦多,致干圣怒,雷霆屡震,驾帖频传,以数十年不行之廷杖,三见于旬日之间。”类似的皇帝批阅奏疏时,被官员激怒后,才下诏廷杖的事例非常多 一旦皇帝决定“廷杖”,身边的司礼监宦官便会代拟“驾帖”,以示皇帝钦命,司礼监另出具一份盖印的精微批文,锦衣卫官凭此二证明,到刑科签发廷杖手续。而后,锦衣卫官便可择日行刑。弘治元年(1488年),刑部尚书何乔新给孝宗的奏疏可见这一规定:“旧制:提人勘事,所遣人员,必赍精微批文,赴所在官司比号相符,然后行事……而京城内外提人,乃用驾帖,既不合符,真伪莫辨。……上曰:提人勘事必给精微批,以防奸宄,乃祖宗旧制,不可不遵。” 如果锦衣卫没有拿到刑科的签发,廷杖就无法执行。万历后期就出现过因刑科人手过少,锦衣卫无法及时拿到签发的情况,致使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恳请神宗及时添补刑科官员,以便于及时办理手续,“臣衙门实与刑科职掌相关,凡奉旨提人必用驾帖,由刑科签名,然后遵行。……伏乞皇上将见在候命刑科给事曾汝召、韩继忠速赐允补,刻期任事,庶签帖有人,明旨不稽。” 用心险恶的权臣极力促成廷杖,谏臣往往更容易遭受迫害 廷杖一般在午门之外行刑,由司礼监官(内府、中使)监督,锦衣卫行刑。山东莱阳人姜?疲?崇祯年间因上疏言辞激烈,思宗大怒,“著革职,锦衣卫??送北镇抚司打问”。其间有多名官员上疏求情,帝益怒,下令姜?啤⑿芸?元各杖一百。“是日特遣大??曹化淳、王德化监视,众官朱衣陪列午门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杖数折,公昏绝不知人。”这一事件,被魏禧记载在《明遗臣姜公传》中。行刑的卫卒训练有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