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第一讲.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思想史第一讲概要

院系:英语学院翻译系学号名:蒋晟第一讲 先秦诸子及中华文化的超越突破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历史的核心:第一,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第二,中国人对道德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主流。第三,两千年来,儒家道德是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和社会秩序的基石。1.1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对事情正当与否的看法,中国文化历史和西方并不一样,区别就在于正当性的基础不同,在中国是道德,在西方是法律。区别道德和法律的关键是:在判别对与不对时,法律背后的根据是正义,道德背后的根据是善。正义这个价值,个人仅凭内心感悟是无法把握的,一定要借助外在的判别准则才能了解。道德背后的价值是善,善是好的普遍化。道德价值内在判据是普遍化的。第一,道德具有可欲性;第二,道德可以普遍化,即具有规范性。孔子最早奠定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根本性原则,即以道德作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的最后根据。孔子推崇周礼并把礼看做道德之源及规范,从此,道德不仅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判断每个人言行对错的标准,从而塑造了至今为止依然牢不可破的中国文化历史大传统。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儒家本质就是家庭伦理,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极其泛化,最重要的是孔子所说的“直”,强调符合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即“理分”才是道德的。在中国人看来,道德体现在由血缘关系亲疏所规定的一套伦常等级秩序和制度中,它是所有事情的正当性基础。这样一套秩序的理念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孔子把周礼提升到道德之源的高度,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影响了此后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和走向。孔子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新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人们企图超越个体有限生命的永恒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而其他文明在道德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道德是从这个更高的价值推出来的。对信教的人来说道德不是终极价值的诉求,在道德背后还有一个更根本的追求,这就是对神的皈依。运用理性追求知识是古希腊文明的终极关怀。追求解脱是印度文化的终极关怀。中华文明把道德本身看做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从孔孟开始,中国文化就以道德为终极关怀,杜绝了中国人以宗教信仰为终极关怀的可能。1.2 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什么是超越突破?超越突破是个文化哲学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哲学家把人类在超越突破之前的文化叫古文化或古文明,之后的叫轴心文明。古文化的宗教或文化价值完全寄生于该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不可剥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注意到,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地中海和印度等地区出现了文化上的突破,他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我认为,超越突破更清晰的定义是指人能够从社会关系中走出来,独立寻找并追求不依赖于社会组织的终极人生意义(或价值)。实现文化的超越突破有两个前提,一是人产生了独立于社会的意识,二是个体要思考并寻找不死的人生意义。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他就是有道德追求的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道德出发,独立地思考人生意义,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论语》的观念结构《论语》中具有观念意义且使用次数最多的词是“人”和“知”。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作为人要知。知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我们日常说的知道,即对具体事物的了解。另一种知是知道“什么是知道”,即反思自己的知道是否真的知道了。孔子讲的知是人对道德意识的知。《论语》中使用次数第三多的是“仁”。孔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人能从社会中走出来,把道德视为人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严肃自觉的沉重承担,这符合第一个前提。孔子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指出当一个人有了求仁的意志,假定天下人都不讲道德了,我仍然会坚持操守,独自而自觉地、百折不挠地去追求道德,符合第二个前提:人可以特立独行于社会而无怨言。孔子的知是指个体的道德意识觉醒,仁作为道德的核心观念,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凌驾于社会的终极价值。《论语》中第四个重要概念:“君子”。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主要看他是不是有道德觉悟,是一个以道德为理想的人呢,还是不追求道德、浑浑噩噩的人。道德不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道德首先是属于个人的,是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终极追求。从孔子开始,儒学的本质意义便呈现出来,这就是道德乃是关于个人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事情,不是获取社会名誉、地位、声望的手段,具有高于现实社会的超越性。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先秦儒家文化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孔子完成了超越突破,奠定了中国式超越视野以及儒学的大框架;接着,孟子认识到道德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