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没有车,也没有房,他只有一家被估值千亿的“小”公司
·汪 建
有一次,华大监事陶明发现汪建的背驼了,头发也白了一大片。一般人听到这话都会哀叹一声,然后来上一句 “老了”,
而汪建的第一反应是把腰一挺,然后问陶明:“你说我(头发)染个红的好不好?”
没有车,也没有房,他只有一家被估值千亿的 “小”公司
作者: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迟玉德
比马云大十岁的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汪建,1999 年与马云同年创业,目标同样是
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如今 17 年过去了,马云已经登峰造极,被封为新任 “国民财神”,
而汪建依旧名不见福布斯,在 2015 年深商大会上,他甚至自嘲:“我是一个穷人,来这个场
合不合适,我在深圳没房、没车、没西装,是一个 ‘深漂’。”
然而,没房没车没西装的他,却缔造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和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
究中心——华大基因,该公司被媒体誉为 “生物界腾讯”。
此外,华大基因还受到中央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以及国内外投资人的高度重视,甚至连美英法
三国的武官都组团去华大 “调查”了一番。去年年底,证监会披露了华大基因的 IPO 申请,
其上市进程因此进入倒计时。
虽然,从其营业收入看,相比很多大企业以及汪建的宏伟梦想而言,华大基因现在还只是一
家绝对的小公司。它所处的行业,也还处于爆发的前夜。但也正是其 “小”与 “前夜”,以及
“爆发”后的 “宏伟”,让人对它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期待和想象空间。市场普遍预计,一旦
上市,它将成为下一个被哄抢的大牛股,并直奔千亿市值。
1
·汪 建
▲图注: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1 】深度聚焦一个领域
华大基因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和成绩,首先源自于汪建二十多年来对基因科学的深度聚焦。
汪建 1954 年出生于湘西一个军人家庭,14 岁到农村插队,“文革”结束后回城读书,先后就
读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系。1988 年,汪建赴美留学,先后在
德州大学和爱荷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0 年被华盛顿大学聘请为高级研究员,进行细胞分
化与增殖相关性研究。
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汪建就已开始接触并深入到基因科研领域。1994 年回到国内发展后,
他决定继续这一事业,并于 1997 年与杨焕明(院士,现为华大基因主席和华大基因学院院长)
等基因组学专家投身于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5 年由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与“曼哈顿计划”(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和 “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 “三大科学计划”,目标是到2005 年全部解开人体内约 2.5 万个基
因的密码,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
▲图注:人类基因组计划
2
·汪 建
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后,1999 年,羽翼渐丰的汪建主导创办了华大基因,开始以产业化
方式运营基因项目。之后,公司广泛涉足科技、医学、农业等领域,并拥有自己的基因研究
院,其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居民营企业第一。
二十多年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汪建都从没有偏离基因科学领域,而且一直稳步向
纵深推进。他对基因科学的执着到了某种痴迷的程度,在外面讲回到家还讲,逼得女儿给他
定下一个规矩——在家里不准讲基因!
【2 】“傍政府”的两种方法
1994 年,40 岁的汪建决定回国发展,他此时已在基因领域有了充分的学术积累,但还没有一
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不过在他回国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启动,处于资金和人才两缺的状况。为了改变
这一局面,他联合国内外同行大力游说政府,把基因科学与民族福祉及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之所以选择 “傍政府”,是因为基因科学在当时还是一个高冷的概念,知道的人很少,更没有
什么商业应用。要搞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不计短期利益甚至不计利益的政府的支持是根本进
行不下去的。而政府通过研究也认识到基因科学的战略意义,于是启动了相关科研项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