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版 第五章 城市环境.ppt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版 第五章 城市环境.ppt

  1. 1、本文档共1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版 第五章 城市环境

第五章 城市环境 第一节 城市地质 第二节 城市大气环境 第三节 城市气候环境 第四节 城市水环境 第五节 城市噪声环境 第六节 城市土壤环境 第七节 城市植被 第八节 城市动物 第九节 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按要素分: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按地理纬度分: 低纬度环境(热带环境)和高纬度环境; 按生态特征分: 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等; 按人类的干扰(disturbance)程度分: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如农田、水库、林场、牧场、城市等。 第一节 城市地质 一、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指地球表面以下坚硬的地壳层(crust)。 1、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3)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愈来愈大。 2、城市建设的地质环境 (1)高度稳定地段: 任何外力都不能破坏的地段。岩浆岩、变质岩或具有水平“块状”并形成平滑表面的沉积岩。 (2)不稳定地段: 在自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容易被一定形式的外力或者不适宜的建筑结构所破坏。它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限度,可以通过某种措施来监测。 (3)高度不稳定地段(十分危险地段):这类地段常发生现代技术手段难以监测的地质灾害,如大面积土崩、现代冰川、遭受强烈腐蚀的海崖、地震高发区、地壳热力作用和活火山等地段。 世界上的城市大体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整个城市位于古老地台之上,多由花岗岩(granite)、片麻岩(gneiss)、石英(quartz)等古老结晶组成岩底,其上盖有数米乃至上千米厚度不等的沉积岩,如Moscow。 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占地面积较大,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之中,如Mexico city, Sao Paulo, Beijing。 二、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 可分为4个等级: (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 (2)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 (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 (4)不适于工程建设的用地。 上述工程地质等级类型主要是根据岩性、地基土承载力、压缩性、湿陷性,基础底面下的内聚力和内摩擦力,工程病害和措施,以及地貌、土质、地下水和洪水淹没等条件的综合分析而划分的。 (一)黄土(loess) 又称湿陷大孔性土壤,当干燥时有较高的耐压力,当进水受潮时,会产生大量沉陷,从而使地面上的建筑物下沉、变形或破坏等。 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二类。 自重湿陷性: 指黄土被浸湿后,未加任何荷重而产生下沉的现象; 非自重湿陷性: 指黄土被浸湿后,因外加荷重而产生下沉的现象。 (二)冲沟(gully) 在黄土和黄土状的砂质粘土地带,土壤疏松,易于被水冲刷形成冲沟。 冲沟可将市区分割成许多零碎的地段,影响交通及市政工程建设。 (三)喀斯特现象(karst landform) 喀斯特现象就是石灰岩等溶洞。 (四)滑坍 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下水或风化作用,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弧形下滑,就会造成滑坍。 其他地质:沼泽、海滩、沙丘等。 滑坡landslide,泥石流(mud-rock flow) 第二节 城市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主要是指大气圈。 一、城市大气(见图5-1) 从地表向上大约80公里或85公里的高度,大气的化学组成按其体积成分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称为均质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均质层里有地球生物赖于生存的干洁大气,即除水汽以外的纯净空气,其主要成分见表。 对流层: 大气最下层为对流层,下界为地表,上界距地表约8-18 km,夏季比冬季略高。它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C、H、O、N等元素,这层大气有垂直对流与水平运动,含有杂质,并集中了地球大气总质量的74%以及几乎全部水汽。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平流层: 对流顶层至50-55 km的范围为平流层。这是一个强大的逆温层,垂直运动微弱,气流平稳,水汽和尘埃极少,除偶有贝母云、夜光云外,没有复杂的天气现象。距地表25-50公里处有一圈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成为人类的“保护伞”。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